Zoonoses特约专家评述
Malaria-freeCertificationinChina:AchievementsandLessonsLearnedfromtheNationalMalariaEliminationProgramme
第一作者:丰俊
通讯作者:肖宁
6月30日,WHO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这是我国继天花、脊髓灰质炎、淋巴丝虫病、新生儿破伤风之后消除的又一个重大传染病。
7月22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副所长、WHO被忽视热带病科学和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肖宁研究员团队在Zoonoses发表了题目为《Malaria-freeCertificationinChina:AchievementsandLessonsLearnedfromtheNationalMalariaEliminationProgramme》的特约专家评述。
目前,全球消除疟疾依然面临巨大挑战。年,全球87个国家累计报道2.29亿疟疾病例,较年增加万例,40.9万人死于疟疾。
疟疾亦曾经是中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长久以来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自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控制和消除疟疾。中国消除疟疾历程主要分为5个阶段,即重点调查与防治阶段(-年)、控制严重流行阶段(-年)、降低发病率阶段(-年)、巩固防治成果阶段(-年)和消除疟疾阶段(-年)。得益于70余年综合防治措施的有效制定和落实,本土感染疟疾病例迅速下降,流行范围急剧缩减。
年,中国启动实施《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年)》,旨在年底前全国范围内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该行动计划取得了极大进展,24个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个流行市(州)、个流行县(区)如期通过了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年6月30日,WHO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
在70余年与疟疾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国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疟疾防控,主要成就包括:
一、如期在全国范围内消除了疟疾。自年全国首次实现无本土原发感染的疟疾病例报道后,至今已连续4年无本土原发感染病例报道,达到了WHO制定的国家消除疟疾标准。
二、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年前,中国每年有近万疟疾病例报道,疟疾死亡率约1%。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有个县有疟疾流行,占当时全国总县数的70%以上。上世纪60年代初和20世纪70年代初曾先后发生两次大范围暴发流行,尤其是年全国发病人数超过万,其中黄淮平原地区疟疾病例约万例。随后疟疾发病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至年,报告疟疾病例数降至例,仅占当年全国累计报告的传染病病例数的0.23%。本土感染疟疾病例数从年的例降至年的零病例,之后一直维持本土原发感染零病例至今;每年死于疟疾的患者数亦从年代的每年平均例降至年代的每年平均41例,随后降至年代的每年平均17例。自年后,全国因疟疾死亡病例全部为输入性病例。
三、消除疟疾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疟疾疫情的总体控制降低了全人群疾病负担,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也减少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效保障了劳动力健康,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疟疾控制和消除的巨大成功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政府的坚强领导是核心。中央政府出台和制定了消除疟疾的政策规划和技术标准,以传染源控制为核心,以监测工作为主导,指导各地科学地开展消除疟疾。此外,充足的经费支持也体现了中央政府消除疟疾的强大政治意愿。自年以来,中央、省级财政和全球基金累计投入13.8亿元作为专项经费支持消除疟疾工作。年开始,建立了区域性联防联控机制—中部五省(江苏、安徽、山东、湖北和河南)疟疾联防联控,年发起了南方3省(广东、广西和海南)疟疾联防联控,年又将原24个流行省份划分为4个联防联控片区。这种区域性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提升了流动人员信息的及时跟踪、数据共享和经验分享,推动了省际间消除疟疾进程。
二、快速敏感的监测响应系统是关键。中国疟疾监测体系经历了数次演变,-年采取邮寄病例报告的方式,-年采用电话或其他电子方式报送病例,年开始通过国家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实时报送。年为配合全国由控制阶段向消除阶段的策略转变,建立了国家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将消除疟疾监测信息列入系统,确保每一例疟疾病例都能得到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防止输入再传播。该系统利用“1-3-7”工作规范,指导各地科学开展消除疟疾。“1-3-7”工作规范在中国运作良好有效,并在其他国家推广应用。
三、有效的能力建设是根本。每年在全国开展培训,包括口岸疟疾检测、医疗机构疟疾诊断和治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及疫点处置能力培训;每年逐级组织开展培训,通过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和技能竞赛等方式,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维持和更新。国家先后在24个流行省建立了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各省均有至少1名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镜检专家。
四、持续的科技创新是保障。基础科研和现场研究聚焦于防治策略和重点技术领域,包括病原生物学、媒介生物学、诊断试剂、抗疟药物和防控策略。这些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和应用又可以保障疟疾控制和消除进程。
五,积极的国际合作是推动。自年以来,为降低中缅边境地区疟疾疾病负担,中缅双方建立边境疟疾联防联控机制,分享了流动人口管理和监测响应体系的信息和经验。此外,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启动了非洲和东南亚国家疟疾控制合作项目。如中-英-坦疟疾防控试点项目,并在“1-3-7”工作规范的基础上探索出有效降低当地疟疾疾病负担的“1,7-mRCTR”策略。这是将中国疟疾控制和消除进程中获得的经验在试点地区推广应用的典型案例之一。通过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消除疟疾的目标必将在全球其他疾病流行国家和地区实现。
中国消除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在年通过了WHO消除疟疾认证。在年实现消除疟疾这一里程碑目标的基础上,中国将继续采取科学策略和有效措施以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并通过分享消除疟疾的经验和产品技术等来帮助高流行地区和国家控制和消除疟疾,持续推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
END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丰俊
通讯作者:肖宁
丰俊,博士,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健委临床面上专项等多个项目,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编学术著作3部。担任《Zoonoses》期刊青年编委,《FrontiersinCellularandInfectionMicrobiology》期刊客座主编,获省部级奖项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疟疾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肖宁,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研究员、副所长、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兼职教师。从事寄生虫病防治研究35年。年从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体内分离并鉴定一种新的寄生虫虫种。年以来,参加了中-英-坦疟疾控制试点项目、中-坦疟疾防控示范项目和中-澳-巴新三方控制疟疾合作试点项目工作。年6月-年6月赴塞拉利昂执行公共卫生援外任务;年3月赴意大利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合作。是WHO被忽视热带病战略技术专家咨询组成员,全球基金应对青蒿素抗性项目区域指导委员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