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茹锦如何开启知识变现之路

人人都想实现知识变现,那么,什么是知识变现呢?

有人说,知识变现,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

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狭隘了。

固然,知识可以以产品(文字、图片PPT、音频、视频)的形式实现个人的商业价值,但是,真的是什么知识人们都愿意为之付费吗?

如果你只是把别人的知识(比如你听过的微课、看过的视频、阅读过的书籍)不经改造、不经过滤、不经转化的,直接变成图文产品、音频产品或者微课产品,这不是“知识变现”,这是“知识复制”。

这些年,的确有很多人通过“知识复制”来变现赚钱的,但别忘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不是什么知识都值得去看,不是什么事情都值得去做,我们应该去做从长期来看,真正于己于他人都有益的事情,做从长远看能够带来复利的事情。

有三种能力,在知识变现的过程中非常重要:

一种是“对知识由表及里的挖掘能力”,这个能力会让你不局限于知识的表面含义,而是能透过纷乱的知识表象看到背后的规律和本质。

第二种是“把知识系统化应用的能力”,透过这个能力,你可以在头脑里面建立一个知识仓库,把你从不同渠道获得的知识分门别类的装在里面,并且在需要时,将知识转化为方法来随时调用。

第三种是“对知识进行加工优化的能力”,你能够在输入知识的过程中,探明知识的适用边界,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在原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增加、删减、优化、创新,以便在当前的局势中用得得心应手。

“对知识由表及里的挖掘能力”,相当于你的专注和聚焦能力。

少则得,多则惑,你要克服的是知识大量灌输带来的虚幻满足感,而是要在认知痛感中进行思维的迭代。

“把知识系统化应用的能力”代表你的投资能力,你要克服“现学现用”的干货思维,建立解决问题的系统。

如果你的知识是系统化的,你的头脑中就会有一个知识版图。这时候,采用碎片化学习的方式,就不是纯粹的数据堆积,这些新的知识进来以后就能找到进入版图的接口。

“对知识进行加工优化的能力”的比例,代表你的投资比例。

你要克服从众心理和盲目相信,放弃“读快书”的机会,让各种不同的知识点在你头脑中产生跨界连接、加工融合,形成更高级的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就是把里面,一些普适的技巧和方法抽离出来,找到他们的共通性原则,然后打包起来,方便遇到不同的场景时调用。这才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寻找“时间的玫瑰”。

当你的工具很单一的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地使用这个单一的工具,以固化、陈旧的知识去应对一个复杂的、实时变化的世界,那你在很多情况下,都可能会出错。

针对这一现象,查理·芒格给出的建议是“往头脑当中输入各种认知模型和思维方法”。

当你的工具库里有足够多工具的时候,你总能找到恰当的工具来应对突然出现的新情况,当然这些工具也一定经过了你的“适应性改造”。

为什么人人都想实现知识变现?

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最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几乎人人都可以通过对自己“能力圈”的规划和显现,来实现知识变现。

知识变现给你带来的,可能是丰厚的收入,可能是自由安排的时间,可能是持续学习带来的成长感,也可能是粉丝簇拥带来的的荣耀感。

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不缺知识,他们缺的是经过加工处理、看得懂、可感知、便于理解和应用的知识。

在互联网免费思维盛行的时代,大量的内容涌过来,供过于求的知识化内容,让人们反而陷入了识别和筛选的焦虑中。

人们其实并不愿意为信息付费,只愿意为能带来改变的、能指导工作和生活的“有效知识”而付费——在这个信息过载而有效知识匮乏的时代,减轻信息负载的生意当然有得做。

对于很多爱智求真的人来说,值得付费的学习体验是能在最短时间内,以最高的效率,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所谓最优的学习效果,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看”到自己思维的进阶和能力的蜕变。

只要你能输出有用的、效果清晰可见的知识,只要你的内容质量过硬,加上有效的资源与渠道,就可以在知识付费领域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年上半年,知识付费领域有近笔融资共计24.28亿元。截至目前,知识付费领域用户已经接近1.88亿人,预计至年,知识付费产业规模将达到亿元。

所以,对于有知识储备和思考工具的人来说,越早开始知识变现越好。

围绕书的知识付费产品四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经常在懒人听书、蜻蜓FM等App上收听音频书,其实就是纸质书的朗读,这可以说是音频书最初的形态。

第二阶段是樊登读书会和得到平台。

樊登读书会是由樊登老师把优质书中的精华内容提炼之后分享出来。

得到,是平台整理书单,由撰稿人和转述者合作以音频形式输出书的解读,推出“每天听本书”栏目。

后来这种“转述书”“解读书”的模式被国内很多知识付费平台所借鉴。

第三阶段是知乎·读书会、有书这类交互式的平台。

知乎·读书会和有书都搭建了交流分享平台,阅读爱好者常常因“书趣相投”而在虚拟社区中积极互动,交流读书经验,互相启迪对所读书籍更深的理解,相互激发读书的热情。

这类平台成为一个耦合器,货币化的同时,也兼顾了社交化。

第四阶段是千聊、荔枝微课、喜马拉雅FM等微课平台,开始陆续推出有KOL品牌背书的“书课融合”微课程。

以大众领域的经验看,这些平台的“书课融合”产品“源于书、大于书、优于书”

——

知识来源于书

内容广度和深度大于书

产品体验优于书

现阶段,书籍解读、书课融合、共读社群,已经成为各大知识付费平台的标配,具体的形态有:

音频听书

专栏订阅

付费课程

打卡领读

主题阅读社群

......

所有想要实现知识变现的人,都会想方设法的在这些平台上占一块地儿。

为什么“化书成课”技术能帮助实现知识变现?

很多想要实现知识变现的内容创业者,都会受困于一个问题: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从哪里来?

要持续输出质量超群、有口皆碑的内容,并不容易。

有的人会选择去听别人的课程,回来之后进行深度的二次开发,形成自己的内容。但那毕竟是别人的经验、别人的思维,不仅不够有特色,还容易形成同质化竞争。

有的人会通过看书来产出内容、形成课程,书里面的内容结构化、体系化,但是如果不具备高超的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做出来的课程很难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很难调动学员的参与性,更难让学员产生行为变化。

有的人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构思内容、开发成课,但是经验毕竟零散,不够体系化,而且经验也有其适用场景和条件:

不同的人运用你的经验,可能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不满足某些条件的情况下,你的经验也不一定适用。

那么,如何做出不失格调而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呢?

知识变现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是:

第一,你的内容要与众不同、匠心独具;

第二,你的内容对学员来说,要有用,要能指导工作和生活;

第三,内容要具备可迁移性、有利于学以致用。

运用“化书成课”的技术,开发出来的课程,就能满足上述条件。

因为“化书成课”的课程,既有书中理论体系的支撑,又有针对同类书籍对比归纳之后的规律提炼,还有作者思维与课程开发者思维融合之后形成的思维框架,还有经验的萃取和传承,可谓是真正属于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一门课。

“对知识由表及里的挖掘能力”“把知识系统化应用的能力”“对知识进行加工优化的能力”,这三种能力,都是“化书成课”的必备技能。

你自身拥有的内在资源与能量,决定你的眼界。所以,会“化书成课”技法的人和不会“化书成课”技法的人,看同一本书时,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感知到的是不同的层次和视角。

其实,樊登读书会和得到的很多专栏节目,都是“化书成课”来的,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市场反馈和听众的认同。

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总是会有很多知识付费平台主动找到合作,希望我们能提供会“化书成课”技术的老师,到他们的平台上去创作内容。

市场是无限的,是发展的,是变化的,甚至可以说市场是多空间的。

同一本书可以化成不同的课程,不同的书可以化成同类但不同质的课程,在这套体系下面,随时可以有新的市场被创造出来。

延伸阅读:

如何让你的课程有特色?

看一本书就能开发一门课,知识变现(方法大揭秘)!

“化书”和“拆书”的区别是什么?

“化书成课”和樊登读书会讲书,有啥不一样?

毫不夸张的说:想要把一本书开发成个人品牌课程,这里是最合适的选择,没有之一!

醒职场

让优秀的你更优秀

职场干货|社群运营|课程开发

思维模型|培训技术|心理探索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袁茹锦

中国鹰隼部落成都部落酋长

中国培训“我有好课程”大赛全国总决赛导师

中国培训“我是好讲师”大赛成都赛区导师

中国培训“我是好讲师”大赛成都赛区导师

中国培训“我有好课程”大赛全国10强

《建构主义7D精品课程开发》授权讲师

注册国际高级职业培训师(CISPL)认证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原创作家

中菁世纪“职掌未来”特聘职场导师

会长

平台创始人

擅长点:经验萃取,化书成课,社群运营

有趣的人

快来找我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8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