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革命老区整体脱贫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有治疗白癜风的偏方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66445.html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关于扶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探索革命老区脱贫后乡村振兴的经验和路径,调研组前往陕西多个革命老区县,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

调研组: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农业组副组长王东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边江

陕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张录

01

一、陕西省革命老区历史渊源深

革命老区是指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按照年民政部、财政部划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标准,陕西省有老区县(区)65个,占全省个县(区)的60.7%。

陕北革命老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西北部地区先后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北革命根据地,后统称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发展成为陕甘宁边区(亦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集中分布在延安、榆林、铜川及咸阳、渭南的一些市县。这三个革命根据地涉及范围统称为陕北革命老区。

陕南革命老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有四支红军和新四军、人民解放军,分别在陕南三市创建过五块革命根据地,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陕南游击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太岳兵团创建的豫陕鄂根据地,集中分布在陕南商洛、安康、汉中大部分地区及西安市的部分县区。

陕西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多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贡献。陕北革命老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党在陕北老区13年的成功实践,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培育和铸就了伟大的延安精神。陕南革命老区数十年间革命旗帜高扬、火种不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第二大苏区的核心区域,为巩固红军长征胜利和西北革命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02

二、整体脱贫奔小康步入发展快车道

近五年来,陕西省按照中央有关革命老区建设的文件精神,以脱贫攻坚统揽老区建设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以精准产业振兴助力脱贫攻坚。延安市“四级书记”带头抓脱贫,在辛劳奔波、摸爬滚打中形成了“延安精准扶贫26法”,形成了“小苹果、大产业、大带动”的产业脱贫新模式。市县财政先后投入3.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1.7亿元,支持苹果产业发展。年,延安苹果总面积达到多万亩,产量多万吨,苹果年收入超过多亿人民币,成为世界上连片种植苹果面积最大的区域。年5月,延安市率先在全国老区中实现整体脱贫。

(二)以夯实基础设施助力脱贫攻坚。榆林市因地制宜推动山地苹果、设施蔬菜、羊子、马铃薯等4个百亿级产业基地建设,因户因人发展到户产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覆盖87.5%的贫困户。截止年7月底,榆林市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39.6万人脱贫,人均纯收入由年底的元增长到元,年均递增29.8%。

(三)以改善生态环境助力脱贫攻坚。延安市坚持退耕还林、开发式扶贫两手抓,找到了国家要“被子”、农民要“票子”的平衡点。经过不懈努力,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7.5万亩,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陕西绿色版图因此向北推移公里;农民快速向二三产业和城镇流转,人均可支配收入较治理前提高了6.8倍,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修复示范样板。榆林市的毛乌素沙漠治理经验,已走在世界前列。陕南革命老区人民为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以发展民生事业助力脱贫攻坚。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陕西省老促会牵线爱心企业为老区捐资助学,累计投资达数千万元。层层开展培训活动,省老促会农业专家委员会拥有高级农业专家余名,长期活跃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年荣获中国老促会“减贫贡献奖”。组织开展健康扶贫,陕西省老促会先后6医院50多名专家教授,开展“医疗专家老区行”活动,受到中国老促会多次报道给予好评。启动开展巾帼扶贫活动,全省各级老促会树立表彰了名致富女能手,帮扶带动了10多万名老区妇女走上了致富路。

(五)以传承红色基因助力脱贫攻坚。榆林市老促会先后争取投资多万元,对毛主席转战陕北生活战斗过的青阳岔、杨家沟、神泉堡等18处旧址进行了维修。汉中市城固县投资万元,整修了红四方面军“小河口会议”旧址。洋县的“红军林”已成为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康市利用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修建了一批红军纪念室、苏维埃政权纪念室、红军纪念碑、烈士纪念馆,这些场所成为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基地。旬阳县投资建起红军纪念馆,还在18个老区镇建设了一批红色文化广场,修建了红军精神、红军活动雕塑,产生了红色基因传承的社会教育效果。

(六)以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助力脱贫攻坚。陕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于年建立,成立了榆林、延安、安康3个地级市老促会;并有33个老区县(区)成立了老促会,占全省老区县总数的50.8%,在老区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03

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

(一)返贫致贫风险较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经过多年的扶持,革命老区的贫困人口已摆脱了绝对贫困,但仍有相当部分在边远山区,居住比较分散,有许多脱贫户家庭缺乏劳动力,文化水平低,缺乏生产技能,不少脱贫户家庭有成员患病或残疾,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差。

(二)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地方财政自给率低问题较为突出。老区县区域经济普遍比较薄弱,地方财政相当困难,收支缺口大,负债包袱重,投资建设能力不足。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

(三)生态环境补偿资金不足,难以维系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发展。陕北革命老区在国家补贴政策的扶持下,石油、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得到较快开发,退耕还林有了很快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民增收。若国家补贴政策到期停止后,如何巩固还林还草成果,需要在扶持政策上统筹考虑。陕南革命老区处于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屏障,也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脱贫接续乡村振兴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为保障“一江清水送京津”,对农田化肥、农药施用及渔业发展严格限制的同时,为保证农民种养殖收入,生态环境补偿标准低的问题急需得到妥善解决。

(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老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偏弱,成为制约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特别是人才技术资源匮乏,由于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艰苦,高校毕业生大多选择区外就业,当地人才大量流失,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空壳化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外界人才引进困难,当地劳动力素质偏低。

(五)组织领导力量薄弱,老区建设组织机构亟待加强。全国现有23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老促会,其中18个省、市、自治区老促会是退下来的省级领导担任老促会会长。陕西省老促会成立后的前三届也是由省级领导刘力贞、遆靠山同志先后担任会长,而此后两届会长是由民营企业家担任,市县老促会组织力量与新形势发展革命老区地位也极不相称,致使工作难以开展。

04

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要有高站位新作为

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中办发[]64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加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一)提高政治站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胜利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按照中央要求,对摆脱贫困县实行五年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制度,巩固“两不愁三保障”等脱贫攻坚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制定脱贫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将解决老区相对贫困问题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把乡村规划体系建设的主阵地放在县一级,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方针,在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突出特色制定好乡村规划。按照乡镇“一镇一师”的目标,明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的职责分工,选拔具备丰富规划编制或管理经验的人选担任联村规划师,明确职责,全方位参与到乡村规划建设的各个环节,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二)发挥区域资源优势,错位发展革命老区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特色生态农业。依托老区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富硒茶叶、核桃、食用菌、花椒、中药材、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使老区群众持续稳定受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发展,推动绿色、有机产品认证,通过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创建品牌,加快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红色文旅产业。各级财政资金要向老区倾斜安排,依托革命老区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全面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形成革命老区支柱产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创建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打造各具特色的全产业链,提高抗风险能力。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农产品网上推介、洽谈和交易,推广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方式,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文化旅游、医疗康养等行业大数据中心,鼓励互联网企业在老区发展运营中心、呼叫中心等业务,推动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三)统筹生态建设与资源开发,建设革命老区生态宜居新农村。加快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推动老区生态农村建设,使老区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推动老区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在时间进度、空间分布、投入产出上协调共进,加强农村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完善财政生态补偿机制,把环境财政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实行生态补偿常态化,支持革命老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快城镇绿化、绿色长廊、沙区治理提升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夯实企业生态修复责任。在老区选择样板试点,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四)补齐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增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帮助贫困地区妥善解决学校建设经费紧缺问题,通过设立教育扶贫基金,阻断贫困代际相传。加快老区县域医共体、市县镇村业务专网和分级诊疗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加大老区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协助构建较为完备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补齐老区公共服务短板、增进人民福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老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加快水利设施体系建设,合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一批支撑老区发展的重要水源工程,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提高水资源供给能力。健全防洪减灾体系,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加快能源保障体系建设,推进电网和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快城乡电网联网,推进城乡电网一体化,提高输变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加快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建设覆盖城乡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卫星通信等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推进物联网应用发展,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五)实行财政特殊扶持政策,保障革命老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加大老区转移支付规模和超常投资扶持力度,设立“老区一体化发展基金”,支持跨行政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调发展、科技创新、环境治理和生态补偿;对重要革命旧址的保护、维修、运转及基金的来源,按各城市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提高生态建设补偿标准,加大对南水北调上游水源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补偿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弥补上游区域的影响损失,使他们与受益地区共享水资源输出带来的发展成果;延长陕北退耕还林补贴政策,直到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的产业结构调整可保证农民的收入增加和生活有保障。加大投融资和小额信贷支持,推动政银合作,探索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将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折股配置给脱贫户;设立“合作互助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提高农户、社会资本在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中的参与度;加大对龙头企业贴息贷款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巩固脱贫致富成果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改革试点示范推进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老区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面先行先试。

(六)强化治本之策,不断增强老区“造血”功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村级集体组织治理能力,构建解决脱贫人口返贫的长效机制;盘活农村承包地、“四荒地”、林地,发展特色农业和林下种养项目,充分利用闲置宅基地、农房和集体建设用地等用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整合有关涉农项目资金,将各级组织实施的单独到村项目形成的资产,产权归属于村集体;设立县级农村集体发展基金,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或贷款贴息、融资担保资金,以市场化方式滚动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构建防范返贫的保障机制和长效机制。

扩大外出劳务就业和就近务工就业。建立区域一体化公共服务、政策、信息平台,推进农村劳动力要素在不同行政区之间自由流动。充分利用苏陕扶贫协作等就业帮扶机制,做好“点对点”输送等就业服务,优先解决老区劳动力就业。引导脱贫户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社区工厂、设立公益岗位、有组织劳务输出、选聘生态护林员等形式,吸纳脱贫户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拓展脱贫户劳动力就业渠道。对老区脱贫户就业,要以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的建档立卡劳动力为重点,因人因需提供技能培训、岗位联系等就业服务,精准落实帮扶措施。

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优先在安置群众数量较大的社区周边,布局劳动密集型产业,从门槛准入、资金扶持、技能提升、融资服务、税费减免、营商环境等方面支持社区工厂发展,加大奖补政策落实力度。对定向招聘脱贫家庭或残疾人家庭的劳动力的企业,根据就业人数给予财政补贴,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完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保障适龄儿童就近接受义务教育,提高社区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落实搬迁群众应当享受的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实现安置区与城镇一体化建设发展。加强搬迁社区管理和服务,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有效提升安置点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合理划分社区自治单元,解决好搬迁群众党组织关系、户籍、生产资料、集体经济成员身份等问题,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社区新生活。

(七)加强组织领导,全力以赴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强化老区乡村振兴组织领导,按照中办发[]64号文件精神,加强对各级老区建设促进会的指导,建议省委、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促进陕西省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暨加强老促会组织建设的意见》,建立陕西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省直有关成员单位会议,统筹协调革命老区各项工作。实行中省财政特殊扶持政策,增加陕北地方财政上交能源化工资源税的返还比例,规划建设集勘探开发、综合利用、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国家能源创新开发利用园区,加快延安到榆林高铁的审批进度;提高陕西南水北调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促进县域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对老区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推动老区经济绿色转型升级;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支持探索老区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合理增加荒山、沙地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建设指标。健全老区乡村振兴绩效评估体系,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进一步强化生态服务功能和农产品供给能力相关指标考核,提高绩效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实行重点项目、重点任务清单台账管理,强化督查检查考核。充分发挥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特殊政治作用。为适应新形势下老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建议省委任命一位退休的省级领导同志出任省老促会会长,保障必要的办公经费与工作条件;建立健全全省老促会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各级老促会在乡村振兴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3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