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低碳节能赛后合理利用增强城市和区域长期发展能力
北京冬奥:可持续发展新典范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也是《奥林匹克议程》三大主题之一。北京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简称“北京冬奥组委”)在场馆建设和赛后利用、惠及城市和区域发展等方面落实可持续性措施,创新管理模式,成为首届把可持续性要求融入赛事筹办、举办全过程的奥运会。
奥运可持续性是什么?本届冬奥已经取得哪些工作成果和经验?北京冬奥的场馆如何建设、可持续利用?奥林匹克对城市和地区发展带来什么影响?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处处长刘新平。
北京冬奥组委57个业务领域严格落实项可持续性工作任务,确保涉奥工作全方位符合绿色、低碳、可持续性标准
记者:什么是奥运会可持续性?为什么北京冬奥会这么重视可持续性管理?
刘新平:奥运会可持续性指的是通过筹办和举办奥运会,推动主办城市和国家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住房与环境质量,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及便利设施,引导人们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为主办国家和城市留下具有长久效益的奥运遗产的一种方法,也是实现环境、社会与经济平衡的一种发展方式。
国际奥委会将可持续性列为《奥林匹克议程》(简称《议程》)三个基础主题之一,要求将可持续性融入到奥运会举办的所有方面。年5月,作为指导可持续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北京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计划》发布,该计划贯穿北京冬奥会赛事筹办全过程,覆盖北京冬奥组委全部57个业务领域。北京冬奥会将是第一届全过程落实《议程》的奥运会,我们开展可持续性工作就是落实《议程》的具体行动。
北京冬奥会非常重视可持续性工作,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北京冬奥会作为在重要历史节点的标志性活动,践行可持续性理念既是落实国家战略,也是落实《议程》要求。另一方面,带来的综合效益显著,可以显著增强城市和区域长期发展的能力。
记者:北京冬奥组委是如何围绕可持续性进行组织管理的?
刘新平:北京冬奥可持续性愿景是“可持续·向未来”,总体目标是“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明确“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生活更美好”领域的12类任务、37项措施、项具体工作。可持续性工作的规模大、链条长、范围广、系统庞杂,必须进行科学精准有效的组织管理。
年伦敦奥运会明确了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之后的历届奥运会都需要通过该体系认证。为了兑现可持续发展承诺,北京冬奥组委专门成立可持续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议委员会,设立可持续发展处,专门负责各项可持续性工作的策划、组织协调,协调北京冬奥组委各部门及北京、河北属地相关部门、场馆团队等开展工作。
北京冬奥组委创新整合ISO1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ISO环境管理体系和ISO社会责任指南3个国际标准体系,全面梳理可持续性相关议题,建立管理制度。我们按照“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闭环管理流程,建立包括顶层设计、制定规则、多元参与、监督改进的管理机制,使可持续性要求融入筹办、举办的所有方面。
以可持续性采购工作为例,北京冬奥组委成立了专门的采购小组,可持续发展处正是小组成员单位,我们负责将涉奥采购相关的可持续性要求、标准进行汇总、厘清。经过综合评估,采购小组在工程项目、购买服务等方面作出策划,确保产品的来源、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过程均符合绿色低碳标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会参与招投标过程,与采购单位保持沟通,要求把可持续性要求明确为采购合同中的专门条款。此外,我们通过走访、检查等方式,跟进了解合同商、供应商落实可持续性要求的情况,并督促改进不足之处,实现闭环管理。
将可持续性要求融入到冬奥场馆建设、运维之中,努力实现“可持续、可利用、可收益”
记者:奥运场馆的建设、持续利用是历届奥运会的难题。北京冬奥如何将可持续性要求融入到冬奥场馆建设、运维之中?
刘新平:北京冬奥共使用87个场馆和服务设施,包括竞赛场馆12个、训练场馆3个、北京冬(残)奥村等非竞赛场馆26个、北京北高铁站等服务设施46个。在12个竞赛场馆中,北京赛区的国家速滑馆、首钢滑雪大跳台,延庆赛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张家口赛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等7座场馆为新建场馆。
一是做好前置性规划。每一个场馆在建设阶段就为赛时使用、赛后利用做好充分准备。北京赛区沿用现有场馆、减少新建场馆,并充分利用基础设施,践行可持续性理念。如,北京冬奥组委总部办公场所由首钢园区原有工业遗存改造;年奥运场馆国家体育馆将副馆改造为赛时更衣区,在场馆北侧扩建冰球训练馆“冰堡”;五棵松体育中心通过改造,可在6小时内完成冰球和篮球两种比赛模式转换;国家游泳中心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将水上赛场转换成冰上赛场。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在原有雪道的基础上改造出4条正式赛道、2条训练滑雪道及场地连接雪道,还将在改造中产生的石方再次用到临建道路铺设中,山地新闻中心利用云顶大酒店改造。
赛后利用方面,实现“可持续、可利用、可收益”。如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冰坛)、首都滑冰馆、首体花样滑冰训练馆等将形成以4个场馆、2个配套设施、5块冰面为基础,富集体育、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冰雪运动基地;国家速滑馆在规划阶段就着眼长远,赛后可满足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等6大类冰上运动需求,还能实现人同时上冰,满足专业运动员训练、普通滑冰爱好者、青少年技能培养等不同群体的训练需求;云顶滑雪公园接待能力年均将达3万人次,年旅游时间天,成为世界级运动休闲度假地。
二是使用低碳节能技术。各场馆使用高性能自然围护结构优化设计、建筑自然通风与采光优化、空腔降温技术、室外广场海绵化、高性能节水器具等最新绿色技术。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以及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4个冰上场馆在奥运史上首次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该技术将制冷产生的余热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一年可节省约万度电,节能约20%。碳排放趋近于零,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以内。年底的初次填充过程,4个冰上场馆合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吨。
雪上场馆采用智能化造雪系统,具有出雪点早、造雪完成早、用水量少等优势,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精准投放,同样造雪量节约20%水资源。
三是节约建筑材料。张家口赛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采用承插型、盘扣式支撑体系搭建脚手架,比传统方式节约了50%左右的用钢量。典型如国家速滑馆优化设计方案,以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设计建成索网结构屋顶,替代网架及桁架方案,减少使用钢材3吨、玻璃幕墙面积平方米,降低能源消耗。该场馆还从工程现场收集根废旧桩头,经过筛选粉碎,制成混凝土看台板,再生混凝土使用量总计约73立方米,总计节约水泥用量约18吨,解决城市废弃物堆放、占地和环境污染问题。
记者:雪上场馆多分布于延庆和张家口赛区,建设赛道、建筑物等占用自然山林较多,如何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刘新平:延庆赛区是北京冬奥会最具场地及生态挑战性的赛区。建设生态赛区、保护动植物资源是场馆可持续性工作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在年动“第一锹土”之前,推动有关部门与林业、水土、生态专家先期开展全赛区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对山体、土壤、水文、动植物情况等进行详细调研。通过本底调查,建立起一本“生态账本”,赛区动植物数量、分布情况、保护范围等信息都被清晰显示出来。场馆紧密结合“生态账本”来考虑赛道怎么布置,奥运村怎么设计,要躲避什么敏感生态资源等,从而精准展开保护。
在植物保护方面,通过就地、近地和迁地三种方式实施保护:需要就地保护的,在建设中主动避开,建设5个就地保护小区,如奥运村选址范围避开种较为脆弱的树木种类;可以近地保护的,根据低矮灌木等植物的特点,把它们迁移到赛区附近区域,近迁数量是1.1万多棵;需要远地保护的,将高大乔木远迁并集中保护,远迁的数量是2.4万多棵。在动物保护方面,在桥梁等建筑中为动物预留迁徙通道、生存场所,不影响其生活习性,并避免夜间施工、过度照明、过多噪声。在土壤保护方面,为保护小海陀山珍稀的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推动建设者在施工前期对草甸进行剥离,施工完成后再回铺草甸。此外,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根据基础情况,因地制宜对因临时占地、建筑施工等造成的边坡等裸露山地进行生态修复,分别完成生态修复面积万平方米、45.4万平方米。
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使用也是场馆可持续性工作重点成果。北京冬奥推动“绿电”大范围使用,减少碳排放。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利用风电、光伏、储能等多种能源形式之间的互补性,克服发电间歇性与不稳定性等问题。三大赛区的26个场馆全部使用“绿电”,从年6月到北京冬残奥会结束,预计将使用“绿电”4亿千瓦时。此外,新能源车辆在全部交通保障车辆中占比超过80%,为历届冬奥会之最。根据目前核算,北京冬奥会将实现全部碳中和目标。
冬奥文化资源与本地发展资源互补共赢,树立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典范
记者:北京冬奥会统筹推进奥运承办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场馆建设、赛事保障等工作对承办城市带来哪些直接影响?
刘新平: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看:第一,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京张高铁、京礼高速两条重要交通保障线投入使用,张家口、崇礼、延庆与北京城区联系加强。京张高铁开通运营1年累计发送旅客.6万人次。年至年,延庆和张家口两地的公路通车里程分别提高5.6%和6.7%。同时,张家口建成太子城至锡林郭勒盟高铁太崇段,以及张承高速和4条省道,形成四纵三横一环的完善交通网络。
第二,提升无障碍环境。年以来,北京市和张家口市以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场所等领域为重点,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包括加强盲道、缘石坡道,无障碍电梯、卫生间、车位等改造。举办残疾人相关竞赛的体育场馆完成无障碍标准的建设,在场馆入口、地面、电梯、扶手、厕所、房间、柜台等设置残疾人可使用设施和方便残疾人的通行设施等。
第三,提升服务和保障能力。按照“三个赛区、一个标准”的要求,北京市与张家口市加强合作,帮助当地提升对通信、医疗、餐饮等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通信方面,北京市针对新建场馆及交通干线进行集群通信补充覆盖,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管理指挥调度体系。河北张家口赛区实现4G、5G无线信号全覆盖。在医疗方面,自年以来,北京和张家口两地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医疗资源整合共享的服务政策,提升京张医疗协同发展能力。在北京专家指导下,已有一批张家口本地专家能独立开展高难度医疗工作。这些医疗基础设施赛后将继续保障当地民众的健康福祉。
记者:北京冬奥会6年多的筹办期,也是北京、张家口等地快速发展期。请问冬奥会如何推动相关区域更新和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刘新平:我们的思路是统筹赛时需求和赛后利用,利用冬奥文化资源,促进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绿色能源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进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留下冬奥遗产。
一是冰雪产业快速发展。冰雪运动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冰雪产业展现出广阔前景。张家口崇礼地区、吉林市、黑龙江亚布力及新疆地区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冰雪产业旅游基地。截至年年初,全国已有块标准冰场,较年增幅达%;已有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年增幅达41%。从“全国大众冰雪季”的参与地域范围来看,已经从年第一届时的10个省区市参与,发展到年第七届时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联动。从冰雪旅游发展来看,—年雪季,中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达到了2.3亿人次,冰雪休闲旅游收入超过3亿元。国内出现了大批融合运动、度假、商业、休闲娱乐等业态的冰雪特色小镇,年中国冰雪小镇数量就接近40个。
二是树立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典范。借助首钢滑雪大跳台场馆建设、冬奥景观提升等契机,北京首钢地区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坚持减量发展,推广绿色智能新技术,承担完善北京产业创新链条、以5G+工业互联网推动产业复兴的任务,努力在多约束条件下实现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更新发展。张家口努力打造“亚洲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目前崇礼区拥有7个国内顶级的滑雪场,拥有雪道条,合计公里,各类缆车索道67条,已成为京津冀地区新兴滑雪中心,也是中国最大的滑雪集聚地区,7个雪场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达6千个以上。延庆建设“最美冬奥城”,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主要措施,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民宿经济,年至年,延庆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38.6%。
筹办工作与人的发展相融合,让每个人拥有更充分发展机会、生活更美好,形成意义深远的无形资产
记者:在后奥运时代,可持续性工作还会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刘新平:后奥运时代,可持续性仍将带来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如刚才介绍的场馆建筑,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绿色电力等技术推广,这些将在赛后持续发挥作用。在无形资产方面,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人员、场馆业主、合同商、供应商、赞助商、志愿者等大量人员参与到可持续性工作之中,广大民众也深化了对绿色、低碳、可持续性理念的理解和认同,这种影响是长远且深层次的。
人的发展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为促进冬奥会与人的发展相融合,北京冬奥组委加快人才培养,建设专业化、国际化人才队伍,截至年8月底,共实施个培训项目,累计学时,覆盖2.6万人次。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和商业机会等,改善居民生活状况。来自近家建筑企业的6万余名人员参与场馆建设,其中约30%的人来自于河北省,其工作技能获得提高。
赛区居民也是冬奥筹办的直接受益者。张家口赛区当地居民参与政府组织的绿化工作培训并成为赛区护林员,增加家庭收入。依托周边的冰雪资源,延庆赛区西大庄科村居民通过出租房源、参与冬奥保障工作、提供冰雪互动服务等方式提高收入。因冬季运动产业的发展,两地提供了包括餐饮、旅游、滑雪等多领域的职业岗位,共有8.1万人受益于这项措施。这些改变和影响,在冬奥会结束后也将持续下去。
记者:请问如何把本届冬奥会的可持续性工作相关经验在全社会推广和应用?
刘新平:可持续性的内涵很广泛,人们有一些初步共识,但具体怎么做,尚在摸索之中,我们也是从零开始学习、深化认识、拿出方案,业已发布《可持续·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报告(赛前)》,总结阶段性进展。
我们把在本届冬奥积累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编制、发布北京市地方标准——《大型活动可持续性评价指南》,将大型活动的可持续性工作分解为7大类35个指标,明确具体标准,如采购的标准、场地的选择、建筑的标准、生态修复与恢复指标等,希望可以给其他大型活动提供很好的借鉴。
此外,我们面向公众发布《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知识读本》、研发“低碳冬奥”APP小程序等,目的是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北京冬奥的可持续性倡导中,获得技能、观念、文化等方面的提升,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并正向影响身边的人,起到良好社会效应。(本报记者黄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