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上海有哪些主要指标重大项目你

    

“十四五”规划设置了哪些指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居民平均预期寿命预期可达多少?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面积累计多少万平米?

“十四五”时期,大家关心的北横通道、东西通道、漕宝路快速路、军工路快速路等中心城骨干道路能建成吗?哪几条轨道交通线路将加快建设?全市5g网络平均下载速率能达到多少?哪些优质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将启动建设……

这些你关心的问题的答案就在下面,虽然篇幅较长,仍然值得仔细阅读哦!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问答解读

(年1月)

1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的时代背景、历史方位有哪些新特征?

从时代背景看,“十四五”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变”字,上海面临的时代背景、发展环境、历史方位都不一样,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向纵深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当今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当前上海,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但对标中央要求、人民期盼,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城市综合实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创新驱动发展动能势能亟待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历史方位看,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以三个“新”指导规划编制、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四五”的鲜明时代特征。

“立足新发展阶段”,就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从上海来看,是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建设“五个中心”、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注重统筹发展与安全,进一步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一系列指示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以推进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和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为战略牵引,以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服务新发展格局”,就是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总要求,上海要率先探索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中心节点,就是要在要素配置中占据关键环节,在供需对接中锻造关键链条,在内需体系中打造关键支撑,助力国内经济循环更加畅通;战略链接,就是要构建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形成独具优势的战略通道,助力我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所以,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是一部“以变应变、主动作为”的规划,是一部谋划新发展阶段蓝图、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规划。

2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指标体系有何特色和亮点?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

主要指标

(点击可查看大图)

[1]指每万人口居民拥有的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战略性新兴领域、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维持年限超过10年、有许可他人实施收益或实现质押融资、或者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奖的发明专利件数。

[2]暂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口径,包括数字产业化(信息产业增加值)和产业数字化(数字技术与其他产业融合应用)两部分。

“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的设置主要考虑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契合,注重各类各项指标的匹配性和可测性,体现“少而精”的要求,提出了由20个主要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突出延续性和创新性。有11个是“十三五”规划《纲要》沿用的指标,9个是“十四五”新增指标,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提升、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常规污染物年均浓度、森林覆盖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等。

二是突出质量、结构和效益导向。比如,采用了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高价值发明专利指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战略性新兴领域、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维持年限超过10年、有许可他人实施收益或实现质押融资、或者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奖的发明专利)。比如,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生产总值提升(该指标为每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创造的生产总值),更注重体现高质量发展和经济效益导向,体现“亩产论英雄”的导向,努力提高经济密度。

三是突出引导和约束。有12个为预期性指标、8个为约束性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是指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领域,主要依靠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自主行为共同得以实现,比如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等。约束性指标是要强化政府职能,确保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力量得以实现,比如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面积、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等。两类指标既体现引导社会预期,也明确政府责任和对社会的承诺。此外,还有40多项量化指标,如集装箱吞吐量、公园数量、养老床位数、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等,在《纲要》文本相关内容中进行表述。

3

“十四五”时期,上海如何以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为导向,深化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到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上海的重大使命。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评估总结,经过近30年攻坚克难、接续奋斗,已经如期实现“基本建成”的目标。但从国际国内城市对标角度看,上海仍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挑战,城市综合实力、功能能级、开放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国际影响力、竞争力还不够强。

为此,《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以巩固和提升经济综合实力、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市场主体竞争力为途径,提高对资金、数据、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影响力,加快建设能级更高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未来五年:

一是要持续增强国际经济中心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经济发展韧性,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积极拓展投资空间,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特别是要牢牢把握国际大都市经济的特征和优势,积极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总部型、开放型、流量型经济等“五型经济”。比如,实施“总部增能”行动,创新资金进出管理、境内外融资、数据跨境流动、人员出入境、通关便利等方面的功能性政策,吸引跨国公司亚太总部和全球总部落户,加快培育集聚本土跨国公司,大力培育和吸引新生代企业总部。

二是要显著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加快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具有较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比如,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充分发挥科创板制度创新作用,支持更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积极发展绿色金融,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探索建设区域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信息共享平台。比如,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打造全国基础设施(reits)产品发行交易首选地,支持“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基准价格在国际金融市场广泛运用。比如,把握机遇加快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此外,还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产管理中心,营造与国际接轨的优良金融生态。

三是要全面提高国际贸易中心枢纽功能。比如,要打造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积极把握rcep协定签署实施带来的全方位经济效应,积极开拓多元化贸易市场。建设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争取先行试点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比如,优化提升国内国际市场联通和辐射能力,打造具有亚太影响力的大宗商品市场,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新型国际贸易先行示范区,实现离岸贸易创新突破等。

四是要深入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比如,坚持以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长江流域为腹地的发展格局,支持市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强化长三角港航合作,与浙江联合实施小洋山北侧综合开发、与江苏共同推进沿江沿海多模式合作。要保持集装箱吞吐量全球领先地位,到年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万标准箱、水水中转比例不低于52%、海铁联运总量较“十三五”期末翻一番。要建设最具影响力的世界级航空枢纽,推动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工程,进一步完善机场综合交通配套设施,提升上海航空枢纽航线网络覆盖面和通达性,全面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要着力拓展航运服务新空间新业态,完善航运保险市场体系,深化航运制度创新,加快建设北外滩、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等航运服务功能集聚区。建设国际一流邮轮港。

4

“十四五”时期,上海如何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持续扩大高水平科技供给?

“十四五”期间,要按照把创新放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总要求,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到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gdp比例达到4.5%左右。

“十四五”期间,一是要大幅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加强重大领域前瞻布局,助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多元投入方式,力争使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到12%左右。比如,积极承接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任务,部署新一代网络等战略前沿技术研究,鼓励自由探索。加快国家实验室组建和运行,推进一系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形成集群效应,打造高水平研究机构、研究型大学等基础研究力量,探索设立“基础研究特区”。

二是要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比如,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推行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度,面向民营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和全球各顶尖团队,形成机会均等的开放式社会创新模式。比如,构建政产学研合力攻关体制,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三是要促进多元创新主体蓬勃发展。特别是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向企业集聚,持续提升企业研发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比如,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促进科技小巨人等各类型科创企业不断涌现,加快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和“隐形冠军”企业。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活力,进一步引进和培育研发型民营龙头企业,推动国企在股权激励、薪酬分配等方面开展改革试点,营造创新要素自由充分流动、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鼓励外企研发成果在上海实现产业化。此外,要创新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机制,在预算管理、人员激励等方面给予更大自主权;要引导企业等主体参与研发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持续强化技术研发和服务能力。

四是要加快构建顺畅高效的转移转化体系。实施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着力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比如,建立更加市场化、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制,完善高校、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促进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和资本化运作。比如,吸引境内外创业投资基金等来沪,推动国有创投机构市场化改革,推动建立匹配科创企业轻资产、无抵押等特点的融资模式,不断加强对种子期、初创期中小微科创企业的金融支持。

五是要厚植人才优势。进一步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大规模集聚海内外人才,促进人才要素市场化配置。比如,加快引育一批具有全球号召力和国际视野的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人才落户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沪发展;强化创新型人才培育,给予基础研究人才长期稳定支持,加强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发现和培养,推进更加灵活有效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全面构建青年友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和工作生活环境,加强对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打造24小时青年创新生态社区,实施人才安居工程。

六是要以张江科学城为重点推进科创中心承载区建设。优化功能布局,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新要素集聚点和增长极。比如,推进张江科学城扩区提质、完善功能,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科学城。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先试作用,提升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鼓励各区进一步发挥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努力形成全域创新发展格局。

5

“十四五”时期,上海在促进产业发展,激发发展新动能方面有什么考虑?

“十四五”期间,要按照“高端、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产业发展方针,加快释放发展新动能。“高端”即高知识密集、高集成度、高复杂性的产业链高端与核心环节;“数字”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产业提质增效;“融合”即促进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集群”即突出集群发展理念;“品牌”即全力打响上海品牌。重点是要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相互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高端产业集群,努力保持制造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

具体来说,一是要发挥三大产业引领作用。以国家战略为牵引,建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努力实现产业规模倍增。比如,增强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端芯片设计、关键器件、核心装备材料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攻关突破,加强长三角产业链协作;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链协同水平,推动产医融合,加速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以提升基础创新能力和拓展应用场景为双引擎,形成更广泛的“智能+”深度融合应用和技术迭代。

二是要促进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在传承、创新和提升既有优势产业中,重点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消费品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比如,以新能源、智能网联为方向提升汽车产业特色优势和规模,到年本地新能源汽车产值占汽车行业比重达到35%以上,实现自动驾驶特定场景商业化运营试点,引导车企向全方位移动出行产品和服务综合供应商转型。又比如,提升高端装备产业自主研发、制造与系统集成能力,加强航空航天技术攻关,加快培育本土大飞机产业链,优化船舶海工装备产品结构,将长兴岛打造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三是要推动服务经济提质增能。大力发展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为代表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比如,提升专业服务发展能级,大力发展法律、财会、咨询、广告、检验检测、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加快推动职业资格互认试点,开放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大力推进“全球服务商计划”,鼓励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体系。比如,要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企业向提供基于产品的服务转变,加快推进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设。同时,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又比如,要促进优质康复辅具等老年适用产品的使用推广,加强家政服务技能培训,构建行业信用监管体系,做强做优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服务,引导教育服务规范创新。此外,要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五基”领域持续推进工业强基,积极扩大“上海品牌”认证影响力,全面提升“上海标准”国际化水平。

6

“十四五”时期,上海如何进一步拉长长板,努力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十四五”时期,上海将立足于服务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围绕更好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流通,统筹重点突破与系统集成相结合、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促进,着力强化开放窗口、枢纽节点、门户联通功能,率先基本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为此,一是要推动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比如,要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持续提升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等硬核产业集群竞争力,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要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大力开展综合性改革试点,打造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升级版。要率先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加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对外开放力度。此外,将争取在浦东新区根据授权对法律、法规、规章作变通性规定,授予和落实浦东更大改革发展自主权。

二是要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作用。要积极把握rcep签署等带来的机遇,深化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加快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比如,要持续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研究建立自贸协定综合利用服务促进平台,为企业充分利用各类自贸协定提供一站式服务。要聚焦“五个重要”深化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努力实现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数据跨境流动安全有序。要建设高水平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探索实施洋山特殊综保区“主分区”制度。

三是要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比如,要进一步提升国际进口博览会全球影响力,提升国际采购交易平台、贸易投资促进平台功能,持续优化服务进博会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会展企业。要深化建设高标准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持续提升服务辐射长三角的能力,建设长三角区域城市展示中心暨长三角商会企业总部园。

四是要推动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聚焦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使上海成为境外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前沿阵地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键跳板。比如,要积极打造亚太地区外商投资首选地、集聚地,深化落实《外商投资法》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国际化、多元化的投资争议解决机制,支持存量企业再投资。比如,要优化提升“一带一路”桥头堡服务功能,引导企业加强与国际接轨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设“一带一路”投融资中心,深化人文交流和友城合作。

7

“十四五”时期,上海进一步推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有什么考虑吗?

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之一。“十四五”时期,要以文化繁荣激活城市内生动力,以服务体系升级完善更好满足群众精神需求,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造活力、更具时代魅力、更具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一是突出红色文化发扬传承,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建成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推广“上海原创”精品,优化文化艺术作品原创生态。

二是突出构筑异彩纷呈的城市文化空间。要优化文化体育重大设施布局,加快推进一批重大文化旅游体育项目建设,比如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市少儿图书馆新馆、乐高主题乐园、徐家汇体育公园等。以黄浦江文化创新带和城市东西文化轴建设为重点,增强城市文化地标独特文化优势。比如,提升“街区可漫步”“建筑可阅读”服务水平,焕发历史文化新风貌。要实施文化赋能计划,支持公共空间“微更新”,打造一批家门口的文化客厅和休闲运动好去处,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

三是突出文旅体产业提质增效、创新融合。要以影视创制、艺术品交易、演艺产业、电竞游戏、网络文化、创意设计为重点,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要发展大众旅游、全域旅游,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创建一批文旅商体融合国家级都市旅游休闲街区。要整合“一江一河”文旅资源,全方位提升都市消费旅游体验和服务水平,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要大力发展竞赛表演业,推进装备、场馆等智能化升级,推动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

四是突出扩大城市文化品牌影响力。要全方位塑造“魅力上海”城市形象,办好各类文化节庆赛事活动,比如上海国际电影节、chinajoy、国际足联世俱杯、f1中国大奖赛、上海马拉松等,实施“首演首展首秀”计划,全方位提升城市国际国内形象和美誉度。

8

“十四五”期间,为什么要提出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有哪些方面的考虑?

当前,数字化转型正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全方位渗透、快速度推进,深刻变革全球生产组织和贸易结构,重新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全面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和生活方式,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速推动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此,《纲要》首次将“数字化转型”单列一章,并将“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新增为《纲要》的核心指标之一。“十四五”期间,上海要把数字牵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充分发挥作为超大城市在海量数据、市场规模和应用场景的优势,坚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

一是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全面拥抱数字经济新时代,激活数据新要素,培育产业新动能,引领数字新消费。比如,要打响新生代互联网经济品牌,助力在线新经济加速发展。全面提升高端芯片、人工智能、基础软件等核心数字产业能级,引导企业开展机器换工等智能化改造,推动工业互联网向知识化、质量型和数字孪生升级。到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60%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

二是要着力营造智慧便利的数字生活。聚焦医疗、教育、养老、文化旅游等领域,深化数字技术与民生服务领域融合创新。比如,医院品牌化发展,完善智能化医疗服务模式,改善就医体验;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数据赋能的精准教学、因材施教;布设互联感知的智慧养老设施,增强科技支撑智慧养老能力;发展全景旅游、智能导游等交互应用,“升维”旅游体验。

三是要加快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牵牢“两张网”的牛鼻子,打造数据驱动、科学决策的“数治”新范式。要构建“一网通办”全方位服务体系,实现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全部接入,拓展“随申码”应用场景,打造“不带证城市”。完善线下服务方式,充分保障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人群办事需求,逐步消除“数字鸿沟”。要全面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完善市、区、街镇三级城运中心和信息平台,构建功能强大的城市运行智能化应用体系,加快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四是要深化多源数据汇聚共享。加大公共数据统一管理和应用力度,完善数据制度体系。比如,要健全公共数据分层采集体系,拓展数据开放清单。要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要强化数据安全保障,完善数据资源在采集、存储、应用等环节的安全评估,加强个人和企业信息隐私保护。

五是要积极打造新型基础设施标杆。聚焦泛在、移动、高速、智敏特征,推动新型基础设施赋能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比如,要建设以5g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5g网络市域全覆盖,到年全市5g网络平均下载速率达到mbps,固定宽带平均下载速率达到mbps。要推动数据中心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提供总量充足、结构均衡的算力支持。要加快布设新型充电基础设施和智能电网设施,开展物流设施智能化改造。要拓展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场景,持续推动智能汽车道路测试和开放测试道路建设,促进智能机器人在医疗、现代都市农业等领域推广应用。

9

“十四五”时期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第一个五年,在推进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方面有哪些重点考虑?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完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关键一步。“十四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将进入纵深推进阶段,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充分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深化分工与合作,加快畅通区域经济循环,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要聚焦重点领域协同推进。比如,在统筹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是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和“数字长三角”等交通和新型基础设施。在科技和产业协同中,既要注重硬件建设,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也要加强政策层面协同,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联合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又如,在区域绿色发展领域,要共抓长江大保护推动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协同推动大气污染物联合治理和固废危废区域安全转移处置合作,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再如,在基本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一卡通”、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等领域率先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并探索在更大领域打破行政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区域大市场体系。

二是要以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先手棋和突破口,协同推进突破性、集成化、高强度、可复制的制度创新,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新路径。同时,要加强改革试点经验的共享共用,开展长三角科技城、嘉昆太城镇圈等省际毗邻地区深度合作。

三是要以项目化推动一体化,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十四五”时期,将建成沪苏湖铁路,加快沪通二期、沿江高铁等干线铁路、g15、g等跨省国省干道、平申线航道(上海段)、苏申内港段等内河航道建设。同时,要共同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工程和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推进建设长三角(东台)“异地康养基地”项目。

四是要更好发挥g60科创走廊、城市经济协调会等跨区域合作平台功能,拓展区域合作深度和广度,形成全社会支持一体化、参与一体化、共推一体化的良好氛围。

10

“十四五”时期,上海优化市域功能布局将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空间问题是关系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纲要》首次将塑造市域空间新格局纳入其中,也体现了与城市总规的衔接和融合。“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围绕增强城市核心功能,强化空间载体保障,促进人口、土地等资源要素优化布局,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促进市域发展格局重塑。

中心辐射,就是要推动主城区综合功能升级,聚焦提升城市活力和品质,不断增强集聚配置和服务辐射国内外高端资源要素的能力。比如,中央活动区要通过融入特色居住功能和活力开放空间实现功能复合,以文化内涵和差异化体验赋能世界级地标性商圈建设,通过举办多功能多样化全时段活动,打造更多24小时城市社交目的地。比如,一江一河沿岸地区要对标世界级滨水区,坚持还江(河)于民,推动高品质公共空间向上下游和两侧纵深拓展延伸,保护和活化沿江历史、文化和工业遗产,植入创新主体和元素,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发展绣带”的转变。又比如,中外环区域要依托城市副中心综合服务和交通节点功能,形成创业创新要素集聚的生态系统,打造各具特色、具有辐射能力的复合型创新社区,桃浦、南大等转型地区要基本完成老工业基地向现代化城区转型的任务。再如,主城片区要依托外环西段交通功能提升工程,促进外环两侧区域城市功能调整和融合,加快功能转型和提升。

两翼齐飞,就是要以临港新片区、张江科学城为核心加快东部开放创新功能板块建设,以虹桥商务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为核心加快西部绿色开放板块建设,依托轨道交通强化东西联系,延伸深化延安路-世纪大道发展轴,拓展“东西联动”空间格局。

新城发力,就是要将按照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定位,加速发力,把五大新城打造成为上海未来发展具有活力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战略支点。

南北转型,就是要牢牢把握国家沿海沿江铁路大通道建设机遇,加快南北功能布局调整升级,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更新利用为区域转型发展植入新功能、培育新产业、打造新的增长极,比如金山要全面落实“两区一堡”战略定位,以产业升级推动区域整体转型;又如宝山要成为全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阵地之一,以科技创新引领区域转型再塑。

此外,要全面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强化三岛联动,大力实施“+生态”“生态+”发展战略,精心举办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以厚植生态优势“立区”,以高附加值生态农业“兴区”,以高端绿色产业“强区”,努力成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典范。

11

“十四五”时期,上海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重点?

“十四五”期间,上海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和智能化为导向,整体提升设施规模能力、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形成系统完备、适度超前、协同高效、安全可靠的超大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一是要以城际、市域(郊)铁路为重点完善轨道网络。围绕虹桥枢纽、浦东枢纽等主要节点,形成多层次、通勤式、快速化和经济舒适的轨道交通网络。比如,要基本形成沪苏、沪浙多向对外铁路通道格局,明显提升沿线城镇、重点功能区与长三角城市直联直通水平。要全面启动市域(郊)铁路建设,带动重点地区、郊区和近沪地区发展。建成机场联络线,推进嘉闵线及北延伸、两港快线建设,加强临港、张江等重点地区之间及与两大枢纽的快速交通联系。推进崇明线、17号线西延伸建设,规划建设南枫线等。要进一步提升中心城轨道网络覆盖密度,并加大川沙、宝山、虹桥、闵行四个主城片区轨道通达性,建成轨道14号线、18号线一期,加快建设13号线西延伸、19号线等线路。到年,轨道交通市区线和市域(郊)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公里。同时,要全力打造集航空、国铁、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市区线等功能于一体的浦东综合交通枢纽。

二是要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将公交优先战略进一步从中心城向主城片区、新城等拓展,更加注重高品质服务和用户体验提升。比如,要推进市域、局域、常规公交线网融合发展,有序推进中运量等中心城骨干公交、社区微循环公交系统建设。要全出行链提升公交服务品质和效率,持续推进轨交高峰大客流线路增能提效,提升公交信息服务精准度,改善共享单车接驳服务,推行“出行即服务”。

三是要整体提高城市道路网络系统通行效率。比如,要持续推动省界道路增能扩容,改善郊区与中心城路网通达性,实施外环西段交通功能提升工程,优化城市主次支道路的级配和布局。要针对港区、物流园区和城市拥挤路段,统筹客货分流,建设货运通道。同时,要完善安全舒适的慢行系统。

四是要加强交通综合管理。要持续推进交通需求管理,继续开展小客车使用政策储备研究。要深入实施差别化停车管理政策,医院停车等临时性停车问题。要深化出租车行业改革,逐步形成巡游车和网约车融合互补、健康发展新局面。

12

“十四五”时期,上海如何进一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感受度和满意度?

“十四五”期间,上海要着力巩固前期污染防治成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环境治理从注重末端进一步转向源头防控,从无害化治理进一步转向资源化、减量化,从政府管理为主转向各方主体多元治理。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按照中央提出的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的要求,聚焦重点领域,深入推进结构优化调整,制定全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力争加快实现碳排放达峰。比如能源领域,要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到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万吨左右,本地可再生能源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高到8%左右。比如交通领域,要加大新能源车推广力度,到年力争全市公交、巡游出租、邮政、环卫、公务用车等新增或更新全部选用新能源车。又如产业领域,要积极推进低效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推行清洁生产和钢铁、化工、石化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此外,要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

二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比如水环境方面,将完成污水设施和连通管建设,推进初期雨水治理和雨污混接改造,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达到60%以上。比如大气方面,将全面完成国三柴油货车淘汰,提升机动车船等移动源排放控制水平,pm2.5等六项大气常规污染物全面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部分指标优于国家一级标准。又如废弃物治理方面,要从源头加快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开展“光盘行动”,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

三是加快建设开放共享、多彩可及的生态空间。将实施千座公园计划,做到“远处有景、近处有绿”,新增公园座,比如新建世博文化公园、北外滩中央公园等大型标志性公园,新建或提升五大新城公园,基本实现步行5-10分钟有绿、骑行15分钟有景、车行30分钟有大型公园。又如,将重点实施黄浦江-大治河等生态走廊,森林覆盖率达到19.5%。

四是深入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比如,健全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管理制度,加强排污许可证证后监管。比如,建立生态环保信息强制性披露、重点企业环境责任报告等制度,完善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监督参与机制。

(来源:上海发布)

    

上观号作者:上海市场监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