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系认证审核中,这些情况可能会导致审核撤

企业做ISO体系审核时最害怕遇到的事情可能就是审核组撤组了,撤组不仅意味着企业在短期内无法获得体系认证证书,更意味着前期的工作努力都付诸东流。一般情况下审查小组是不会轻易决定撤组的,那么哪些情况会导致审查组撤组呢?

1.资质造假

审核老师讲述遇到的一次撤组经历:年12月,保定某器械生产企业申请三体系认证。

一审时,审查小组到厂后进行文件审核,在审核过程中对生产企业需要提供必备的环保手续进行核查,发现该企业所提供相关手续存在造假内容,故导致审查小组撤组。

企业资质由于鉴别过于简单,很多咨询机构在与企业沟通时,只是确认具备应有资质便不再核实,这次经历就是直到审核组一审时才发现,企业重要资质造假,导致审查小组直接撤组。

对于这种情况,首先企业应该真实反映情况,此类隐瞒事件完全在审核中是不可能蒙混过关的。其次,咨询机构应该进一步核实企业资质,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企业不配合,领导不出席

“大概在年7月份,跟随审核组长去成都企业审核遇到了一次撤组情况。”一位审核老师说到。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审查组到该企业后,负责接待的员工表示企业领导人不在公司。审查小组已经事先和企业沟通过审核时间,并要求企业领导在场,当时企业确认时间内方便审核。结果到现场后才发现企业负责人根本不在。企业领导在体系认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高层领导不在场审核很难继续下去。于是审核小组就再三向企业要求企业领导人到场,可企业领导人推脱去外地了,拒绝到场,最终只能以撤组收场。

企业的领导对认证和贯标工作的观念、态度直接左右贯标工作的进程,可以说领导的重视是一个企业管理体系创建、保持并规范运行的基石和后盾。经验证明很多企业审核认证半途而废或认证后管理滑坡都是与领导的不够重视分不开的。

3.受审方场地变迁

年2月28日如约同审核组长前往受审核方经营地址处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第二次监督审核。企业的审核范围为软件开发。到达受审核方现场,见到两人:行政与总经理。在等待总经理到来的时间段,审核老师翻看了研发记录,准备了已完成软件开发项目和在研项目。总经理姗姗来迟后,介绍到:自去年质量管理体系监督一审核之后,公司考虑到经营成本,将整个研发团队放到山东某地。审查老师听后与总经理沟通,审查小组来现场审核不仅要看文件和记录,还要和研发团队的项目负责人、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面谈沟通!最终在组长、组员与企业总经理、机构调度老师沟通,决定当天撤组。最终该企业迁回原地址,重新接受监督审核。

很多企业认为初审通过后,面对监督审核可以放松标准了,大错特错!监督审核不会因为企业通过初审而降低要求,企业如果有办公地址变迁等情况,应该及时与审查小组沟通。

4.企业人数发生巨大变化,且不接受增加人日

这是一家南京的企业,这家企业情况可能比较特殊。该企业在申请体系认证时,其实际人数仅有六十人左右。但在此期间,企业快速发展,到审核时,企业实际工作人数已经接近两百人。于是审查小组便要求增加审核人日,却遭到了企业的反对。在与企业沟通无果后,审查小组决定撤组。

认证机构对于审查不同规模企业是有明确的人日要求的,当企业人数增加时,审查小组应该相对应的增加人日,这绝不是审查老师“借机抬价”,而是合情合规的操作。

关于撤组,审核员执行的都是各自机构的要求,认证机构内部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审核组长可以按照机构要求提出撤组报审核机构,所以企业可能无法找到适用于所有机构的撤组条件。证果果在此总结几种常见的容易让审核小组撤组的情况:

1.现场审核不符合情况概述:

2.无本周期体系运行所需的体系文件

3.本周期内无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报告/目标完成情况统计

4.本周期内无相应生产/检验/服务记录

5.无相应的认证范围所需的生产设备/检验设备

6.本周期内特种设备检定证书失效

7.本周期内的计量器具检定证书失效

8.本周期内无有效的型式试验报告

9.本周期内行政许可证书失效

10.本周期内认证范围发生变化审核组不具备专业审核能力.

11.本周期内企业人数发生较在变化受审核方不愿增加审核人日.受审核方最高管理层对审核组消极、领导管理意识差.

12.受审核方管理层对审核活动不予配合,导致审核活动无法进行。

13.受审核方实际情况与申请材料或与认证范围有重大不一致。

14.其它情况。

鉴于上述综合情况,审核组现场建议终止审核。所谓市场"竞争"即质量的竞争。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质量,这是必须面对的问题。ISO质量体系是一个全员参与、全面控制、持续改进的综合性质量管理体系,其核心是以满足客户的明确的或隐含的质量要求为标准。

ISO三体系认证目的

1、企业实施ISO标准可达到节能降耗,优化成本,改善企业形象。

2、强化品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增强客户信心,扩大市场份额。

3、获得ISO认证已经成为打破国际绿色壁垒、进入欧美市场的准入证,并逐渐成组织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及贸易往来的必备条件之一。

4、优化企业内部质量架构管理化,节省各流程的生产服务管理审核的精力和费用。

5、在产品品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6、招投标强制性加分项,争取到更多发展机会。

申请ISO体系认证的必备条件

1、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或经独立的法人授权的组织;

2、按照所申请体系标准的要求建立文件化的管理体系;

3、已经按照文件化的体系运行三个月以上,并在进行认证审核前按照文件的要求进行了至少一次管理评审和内部质量体系审核。

ISO体系认证对企业的意义

1.强化品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推行ISO对于企业内部来说,可按照经过严格审核的国际标准化的质量体系进行品质管理,真正达到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迅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企业外部来说,当顾客得知供方已按照国际标准实行管理,并已取得了ISO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且有认证机构的定期监督,就可以确信该企业是能够稳定地生产合格产品乃至优秀产品的信得过企业,从而放心地与该企业订立供销合同,从而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2.获得了国际贸易“通行证”

许多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设置了种种贸易壁垒,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其中非关税壁垒主要是指技术壁垒。技术壁垒中,又主要是产品品质认证和ISO质量体系认证的壁垒。特别是在"世界贸易组织"内,各成员国之间相互排除了关税壁垒,所以,获得认证是消除贸易壁垒的主要途径。

3.节省了第二方审核的精力和费用

在现代贸易实践中,第二方审核虽然早已成为惯例,但后来又逐渐发现其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方面,一个供方通常要为许多需方供货,第二方审核无疑会给供方带来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对方也要支付相当的费用,有时花了钱还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惟有ISO认证可以排除这样的弊端。因为作为第一方的生产企业申请了第三方的ISO认证并获得了认证证书以后,众多第二方就不必要再对第一方进行审核,这样,不管是第一方还是第二方都可以节省很多精力或费用。还有,如果企业在获得了ISO认证之后,再申请ul、ce等产品认证,还可以节省认证机构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重复认证的开支。

4.在产品品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际贸易竞争的手段主要是价格竞争和品质竞争。由于低价格销售的方法不仅使利润锐减,如果构成倾销,还会受到贸易制裁,所以,价格竞争的手段越来越不可取。70年代以来,品质竞争已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主要手段,不少国家把提高进口商品的品质要求作为限入外出的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措施。实行ISO国际标准化的品质管理,可以稳定地提高产品品质,使企业在产品品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有效地避免产品责任

各国在执行产品品质法的实践中,由于对产品品质的投诉越来越频繁,事故原因越来越复杂,追究责任也就越来越严格。尤其是近几年,发达国家都在把原有的"过失责任"转变为"严格责任",对制造商的安全要求更为严格。

6.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按照国际间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惯例,合作双方必须在产品(包括服务)品质方面有共同的语言、统一的认识和共守的规范,方能进行合作与交流。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正好提供了这样的责任,有利于双方迅速达成协议。

7.有利于企业自我改进能力的提高

对于原来起点较低的企业,ISO的推行,可能是一场艰苦的改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7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