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生态农场为抓手加快农业绿色发展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生态农业的积极探索,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已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村、基地5级生态农业典型带动体系。各地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年以来,随着多样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出现,他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开展着生态农业的实践,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一批散发着现代农业气息、现代技术与生态技术密切结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体现的生态农场。

-年,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联合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在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15个省市,对不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了典型生态农场案例调查研究。本文基于这些调查,对生态农场概念及我国生态农场的现状、问题、挑战和发展建议进行了讨论。

生态农场的定义及内涵

生态农场指符合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并吸收优良传统实践和现代技术的可持续农业生产经营单元。具体来说,“生态农场”是指那些采用了一系列生态友好型农业技术体系,并优化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使得农业生态系统体现出结构合理、功能高效,不仅能获得可持续的较高产量,而且能达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基本要求的农场。生态农场应具有以下特点:1)本地化。生态农场是建立在合理和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基础上的凸显本地化的农场。在不同区域和地区,只有在对当地资源禀赋特点进行全面总结和提炼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因地制宜、独具特色的生态农场。2)整体性。生态农场与普通农场的区别,主要在于生态农场通过对资源和能源利用的整体规划、设计和实施来提高系统生产率,从而避免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3)稳定性。包括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对稳定和社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两方面。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对稳定包括营养物质和能量平衡,可维持一个稳定的输入和输出。农场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应建立在对营养物质和能量动态平衡基础上的,对多目标的投入、产出与循环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取经济效益最优化的方案,以达到系统产出经济效益稳定增长的目的。

生态农场发展现状——基于家农场调查

-年生态农场调查共涉及家农场,其中东北地区95家,黄淮海地区家,长江中下游地区家,华南地区家。种植、养殖、种养结合农场分别占比50%、18%和32%。在调查的样本中,有一半的农场是近5年成立的,40%的农场成立时间为6~15年。生态农场经营者的平均年龄为47.5岁,农场经营者的年龄段在55岁以下的比例占七成以上。这个平均年龄要比全国农民的平均年龄55岁年轻7.5岁。从农场经营者受教育情况看,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经营者占3/4,这说明生态农场经营者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因此可以看出农场经营者的年龄相对较为年轻,受教育水平较高,有一定的生产和经营经验。从农场规模来看,土地面积在6.6~16.6hm2的农场占所有调查样本的40%,小于33.3hm2的农场比例占所有农场的72%。生态农场的土地大部分是通过流转方式得到的,生态农场土地平均租金为元hm2。从农场的组织形式上看,公司、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各占23%、40%和30%,经营主体呈现多样化。从经营模式和农场的收入来源看,80%的农场还是以生产型的农产品外部直接销售为主,但还有1/4的农场有加工、配送和采摘旅游的经营模式。农场的农产品质量认证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农场占比26%;其次是绿色食品认证,占比21%;有17%的农场进行了有机认证;GAP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的农场分别占比4%和6%;未进行认证的农场占比27%。在种植农场生产中,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配施的农场比例占93%,从不同农场采用的生态农业措施的普及率来看,排在前5位的生态农业措施是有机肥/堆肥、人工/机械除草、轮作、清洁田园、杀虫灯/秸秆还田,其普及率都达到了50%以上。位列后5位的措施包括:沼液或沼渣、释放天敌、林带/花带、豆科作物、间套作,采用率不足25%。在灌溉方面,生态农场采用大水漫灌方式占比为41%,节水措施的采用率还有待提高。从养殖方式来看,圈养舍饲的农场比例较大,大概占60%~75%,放养和笼养的农场所占比例分别为14%~33%和7%~30%。在动物病害防治方面,采用接种疫苗来保证动物健康的农场占比达51%,抗生素的使用占调查农场的31%,采用其他措施如植物源制剂、菌剂、维生素等以预防疾病为主的农场所占比例都低于10%。这说明大部分养殖场还是以疫苗预防为主,辅之以抗生素措施予以防治。从整体上看,养殖农场的生态意识较为淡薄,生态措施的采用情况不容乐观。从不同类型农场生产各项投入来看,种植农场的生产投入成本在万~万元。种植农场中所有投入费用的顺序为肥料、种子、机械设备、病虫害防治、运输、灌溉和技术咨询,技术咨询的投入占比较低,还有待加强。养殖农场的生产投入变幅在70万元(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万元之间(黄淮海地区),主要的投入都集中在饲料方面,除长江中下游地区外(48%),饲料投入占比都达到75%以上;其次是幼畜禽的投入占比达到了9%~37%,位列第二;其他投入占比都很低,小于10%。对于种养结合的生态农场来说,投入在万元(东北地区)和万元(黄淮海地区)之间。总体来看,种养结合型农场的各项投入以饲料、幼畜禽、肥料、运输及种子为主。从劳动力投入来看,种植型农场需要的最多,而养殖农场和种养结合型农场的劳动力投入较少。从人均工资来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工资最高,人均年工资在4万元以上,而其他几个地区基本上都在3万~4万元。从收益情况看,种植农场收益率为21%~70%;养殖农场为13%~%;相比种植和养殖农场,种养结合农场的收益率较高,达到了21%~%。将4个地区的农场投入产出及收益平均后,发现种植、养殖和种养结合3种类型农场的收益率基本相当,分别为54%、55%和58%。养殖农场的绝对收益最高为万元,种植和种养结合型农场基本相当(万元和万元)。从农业补贴来看,种植与养殖获得补贴的农场比例在50%左右,种养结合获得补贴的农场比例高达85%;从补贴来源来看,3种类型的农场90%的补贴都来源于政府,行业协会占5%~10%的比例;从补贴形式来看,59%~68%的农场是以资金补贴,23%~34%的农场是以物资形式补贴;还有8%~12%的农场是以培训方式获得的补贴;从获得的补贴金额来看,种植农场平均为76万元,养殖农场为92万元,而种养结合农场为万元。通常这些补贴是通用农业补贴,并没有针对生态农业方面的政策倾斜。

生态农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1生态农场相关生态化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生态农场生产中由于少用或不用化学品所导致的产量降低是一个大家普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