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零碳排放区工程师手册3近零碳排放区域实

工程师手册

近零碳排放区域

-第3期实现路径-

按照不同场景类别将近零碳排放区分为区域、园区、社区、校园、建筑、企业等六大类型。

按照深圳市发行的《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指引》,近零碳排放区域项目创建年限为4年。文中所有涉及数据均参考广东省数值。

以下将基于六大近零排放场景给出相应的实现路径。

一、近零碳排放区域定义

以城区、新区或重点片区为对象开展近零碳排放区域建设。

以区域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稳步下降为目标,主要减碳路径包括: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和方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着力实施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碳汇等重大工程,形成体系完备的近零碳排放区域发展模式。

二、评价指标体系

以下评价指标体系参考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指引。

部分指标解释:

(1)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其中生物质能指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粪便以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对于可再生能源转化而来的电力消费,是指电网电力外的可再生能源消费电力,主要指试点项目场地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消费;

(2)购买绿色电力:指通过中国绿色电力证书认购交易平台或其他正规认可的交易平台购买绿色电力并获得证书。

(3)碳排放管理体系:指成立碳排放管理专门机构,明确职责;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与考核制度,制作能源统计台账;对主要碳排放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教育与培训;定期监测审核碳排放目标指标,制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确保目标完成。

二、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利用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农业、林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各种低碳技术、方法和手段,以及实施碳中和、增加碳汇等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可参考《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低碳产品认证目录》、《广东省节能技术、设备(产品)推荐目录》、《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深圳市绿色建筑适用技术与产品推广目录》等,或咨询相关技术供应商和低碳服务机构,获取详细技术信息,综合考虑成本效益,选择可行的技术方案。

1.空间规划领域技术:主要包括提升职住平衡、采取TOD/EOD开发模式、混合开发布局等;

2.能源领域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分布式能源技术、先进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等;

3.产业领域技术:主要包括明确产业准入目录、限制引进高耗能与高排放产业、采用行业先进的工艺路线与装备技术等;

4.建筑领域技术:主要包括被动式及主动式相结合的技术,如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提高建筑围护结构性能、低碳建筑材料以及采用高效的照明、空调设备、电梯系统等,在建筑物的屋顶及立面等有条件的区域利用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等,建筑智慧低碳控制运行管理系统等;

5.交通领域低碳技术:主要包括慢行道路系统、新能源汽车、增设充电桩、机动车节能技术、新能源路灯、智慧灯杆、智慧交通控制系统、提升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以及推广清洁能源机械等;

6.废弃物领域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垃圾分类回收全覆盖、降低生活垃圾末端清运处理量、提高工业园区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雨水与中水回收利用技术等;

7.碳汇领域技术:主要包括提升地面绿地率、立体绿化及屋顶绿化技术、优化植物群落、乔灌草合理搭配、采用本地物种等;

8.碳抵消机制:主要包括通过购买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深圳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等;

9.碳排放管理领域:主要包括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碳监测平台;社区内居民、物业公司、居委会积极参与低碳社区创建工作,形成人人有责、共同参与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碳普惠机制提升低碳意识;鼓励校园结合教育主体的特殊性,着力将近零碳理念融入学校教育及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培养碳中和有关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入全国或深圳市碳排放交易市场,按要求完成履约等。

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