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字
阅读时间约:6分钟
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完善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近几年,大众的心理健康需求快速增长,尤其是疫情以来,这个需求更加凸显。可另一方面,我国心理咨询师的人才缺口非常大,尤其是年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后,从业人员鱼龙混杂,出现了很多“速成”心理咨询师。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如何有效解决?
我在临床心理干预方面有18年的丰富经验,最近,《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了我,并刊发了报道《刷几个月课时就拿证上岗,“速成”的心理培训师是“解忧”还是“忽悠”?》(下文有报道全文)
其实,心理咨询师行业的乱象,不是这几年才有的。
在年以前,虽然人社部对心理咨询师进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但因为准入门槛不高,考试形式和内容比较固化,很多社会人士人员只需几个月的培训、刷题,就能顺利考过,拿到证书。
当时,主流媒体也揭露过不少心理咨询行业的乱象,比如心理咨询师学历履历造假、过度宣扬心理咨询效果、故意拖长咨询时间等等。甚至有心理咨询机构为了迎合孩子父母的需求,对同性恋者进行电击,企图利用这种方法改变性取向。
年9月以后,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这个举措本来是想提高职业资格设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把相关考试交由行业组织或协会负责。但是,在客观上,这导致心理咨询行业的准入门槛更低了,市面上各种心理咨询师培训班满天飞。
像《工人日报》报道里说的,有的机构甚至声称,只要刷课时,拿证上岗当心理咨询师只需几个月就能“速成”。这样的心理咨询师,真的能帮助来访者解忧吗?还是“忽悠”?
我们接诊的患者、家属也遇到过这样的乱象,甚至可以说是骗局。有家属向我们反映,有些心理咨询机构甚至盗用我们的文章、案例,把里面的技术名词和案例名字修改之后,就当成是自己的发在网上,吸引了部分患者和家属前去接受心理咨询,效果可想而知。
这已经不只是心理咨询是否专业、心理咨询师是否遵守伦理的问题了,而是违法、侵权。还有很多心理咨询机构超范围咨询,对双相障碍等重性精神障碍进行诊断、治疗,这明确违反了我国《精神卫生法》。
那人社部取消了职业认证资格考试后,哪些机构的培训相对权威、规范呢?
目前,国内中科院心理所和中国心理学会开展的心理咨询培训项目,相对来说比较规范、权威。可是,参加了这个培训、通过这个机构的考试,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了吗?
并不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