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起,全国各地开始陆续公布高考成绩。作为迈进大学的最后一“关”,如何填报志愿成了大部分考生要面临的“大考”。
特别是新高考改革之下,志愿填报变得越发复杂。今年,第三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的8省市迎来“首考”,志愿填报也启用了全新模式,看似选择变多了,但往年填报的数据参考价值也变低了,难度系数反而更大了。
对此,不少机构瞅准商机,打着“专业报志愿”旗号闻风而动。各种讲座纷纷举办,各类拥有“内部消息”的名师推荐广告不断;“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动辄上万元,为了让焦虑的家长们安心,还可以签“保过协议”,迅速催热了一波“高考志愿填报”经济。
高考志愿填报,为什么成了热门生意?
事实上,“高考填报志愿服务”生意早已存在。
从年起,就已经有了高考志愿填报规划师行业,但在当时并不被人重视。这门业务主要是帮助考生和家长去了解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情况,解读最新政策趋势;当然最重要的是,根据考生的分数、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帮助他们选择报考合适的院校和专业,避免掉档、滑档、高分低就等现象的发生。
在咨询师圈子里有一个最喜欢举的反面例子。年浙江第一批新高考政策下,当时,有一位学生考了分的高分,他却报了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把一所民办院校当成了学校去填报。数据显示,当年,浙江就有40多位分以上的考生,误填了民办院校。
这也是为什么高考志愿填报被称为刚需的原因。高考本就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报考志愿对家长而言,无异于为孩子决断“人生大事”,这直接关系到考生个人的人生轨迹,乃至其整个家庭的命运走向。
可这志愿填报是个“技术活”,毕竟,高分且目标院校明确的考生是少数,大部分人在填报志愿时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填高了怕上不了,填低了又不甘心。
家长们的焦虑感,伴随着压力而生。他们为了寻找一丝“安全感”,哪怕是花钱,也在所不惜。
需求催生行业扩张,各类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机构应运而生。尤其是随着新高考改革逐步落地后,这一市场更加热闹起来。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多家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志愿填报”的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在年前,相关企业年度注册数量仅为个位数,而最近三年则新增多家。
就连昔日的“考研名师”张雪峰也看中了这条赛道,摇身一变成为高考志愿规划师,成立了北京峰言风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推出产品“峰学志愿”,销售高考志愿填报课程。
从地域分布看,河北省以家企业高居第一,占全国总量的62%;其次是内蒙古和山东。河北、山东是高考大省,高考竞争历来十分激烈;而内蒙古报考模式独特,实行“动态排名、精确定位”,志愿填报尤为复杂。正因如此,这几个地方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的市场需求尤为强烈,造成了相关企业的扎堆。
除此之外,不少互联网大厂也纷纷入局。阿里巴巴旗下搜索平台“夸克”、百度“高考一站式服务”、腾讯教育“招生通”和“新高考通”都推出志愿填报等功能。
动辄上万元的咨询服务,真的靠谱吗?
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一分都不浪费”进入理想的大学和专业,不少家长不惜花重金请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机构帮忙“支招”。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机构以一对一咨询辅导为主,售价从几千到上万不等。在平均消费水平高的城市,某些机构的收费可达到2万-3万元,最高的甚至近10万。
服务通常分为考前、考后、出成绩后和拿到入学前四个阶段,服务内容包括几次时长在3小时左右的线下面谈,为考生制定志愿填报方案,甚至代考生进行填报。
此外,还有一些提供高考志愿填报信息的APP,价格在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内容往往为高校往年分数线、招生情况、填报注意事项等,大数据分析考生需求,为其提供院校参考。
问题来了,这种花钱走捷径的方式是否真的靠谱?
据相关机构从业者透露,这两年志愿填报服务市场扩张如此之快,除了市场需求驱动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不同于教育培训机构需获得教育部门开具的《办学许可证》,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机构只需要办理《经营许可证》等相关手续就可以。
而志愿填报生意的快速扩张的另一面,必然是从业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很多机构的咨询师,仅培训不到一周的时间就仓促上岗。部分高考志愿规划师甚至培训3天拿证,一年能赚90万。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高考志愿规划师这一职业,人社部目前没有统一规定相关证书。“所谓的规划师证书,充其量只能算是培训课后的‘安慰奖’。”
据新华视点报道,不少从事高考志愿填报辅导的机构同时还开办“高考志愿规划师”培训班。比如高考志愿网推出的“高考志愿师认证培训”,该培训最新一期是在6月4日-6月6日,学费元,培训主要有15个板块,8个主题课程。另一个网站的UAPM高考志愿规划师的认证培训收费元,课程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通常一个月就能拿到证书。
这些机构也坦言,对于这些高考志愿服务师而言,是否专业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能不能在市场上找到足够多的学生资源。
此外,一些机构也存在价格虚高、数据陈旧、夸大宣传等现象。比如机构们收取高费用的招牌服务“一对一咨询”就可能存在“猫腻”。一位老师会同时服务多位考生,只要保证与每个家庭的见面沟通是一对一就不算违反规则。正常的咨询流程是三轮面谈沟通,但一些机构和老师,会用三个小时抛出一个定好的死方案给家长的形式,拒绝所有后续见面沟通环节,以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接待更多的家长和考生。
而每年高考志愿填报前夕,很多机构宣称掌握的“内部大数据”其实多是招生考试院历年的公开投档表,机构做的工作只是把数据进行整合,再挂上机构的名字,以自己的填报系统或志愿卡形式提供给家长。
为了让家长们“心安”,有的机构还会和家长签订“保过协议”。但据业内人士透露,实际上,要做到“不滑档、不掉档”很简单,让学生将志愿“尽量往低报”即可。“比如让一位多分的考生,报多分的学校。万一滑档,大不了退钱。”但这很有可能毁掉的,就是一位学生的前途。
行业尚不成熟,考生和家长要擦亮双眼
时至今日,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不过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本质上是一个利用信息差服务的行业,准入门槛比较低,从志愿填报咨询师的资质,到服务定价,再到服务流程,均尚未形成行业标准。
同时,这又是一个极低频的刚需市场,一年一度,集中在高考结束后一个月内,短期出现极高峰值,其他时间基本都是淡季。
在此背景下,很多相关服务机构根本无心顾及长远发展,一味追求“短平快”,做“一锤子买卖”,不考虑口碑与评价。利益驱动,贩卖焦虑,包装“专家”,价格混乱,成为目前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行业的突出特点。
因此,有业内专家提醒,考生和家长要擦亮眼睛,在选择机构服务时,要多咨询和对比了解,选择有服务资质、团队稳定、经验丰富的机构。
近日,教育部就发布预警称,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目前没有任何招生考试机构、高校与社会机构或个人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合作,切勿轻信所谓的“天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各地教育部门、考试机构和高校将组织开展“加强考生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专项行动,为广大考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指导服务。
6月22日至28日,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将举办“年高考网上咨询周”活动,各招生高校将通过文字问答、视频直播两种方式为广大考生提供免费的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此外,根据“高考护航行动”安排,教育部已协调相关互联网平台联合开展“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