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娄底市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娄宣发〔〕4号

关于印发《娄底市“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各县市区发改局,娄底经开区社会事务局、产业环保局,万宝新区综合管理部、产业发展局,市直有关单位,市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商会),市属国有文化企业:

《娄底市“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娄底市委宣传部娄底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年11月15日

娄底市“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为加快全市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明幸福城市,结合中央、省有关规划编制工作精神,根据《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现状与形势

“十三五”时期,娄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取得较大成就,为“十四五”文化强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节发展基础

理论宣传普及走深走实。全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持续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强化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作用,健全中心组学习巡听督导等制度,理论学习工作经验受到省委宣传部肯定和推介。面向基层群众开展理论微宣讲活动,推广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推行“新思想进基层”理论课题委托研究,常态开展社科理论研究和普及宣传,蔡和森纪念馆等4家单位获评省级社科普及基地。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成功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4个县市均创建省级文明城市,5个村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4个单位获评全国文明单位,2个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2所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主题化推进志愿服务,注册志愿者48万名,注册志愿服务组织63个、志愿服务团队个,建设高标准志愿服务站(岗)多个,培育“上梅红”“长青藤”“乐坪乐”等品牌,“党员进社区·情暖微心愿”获评全国志愿服务“四个”先进典型。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娄星区建成1个中心、11个所、个站,实现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其余县市建成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倾心打造“好人之城”,肖光盛获评全国道德模范,郭远红获评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黄国雄、刘新红、杨建一成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涌现中国好人11名、湖南好人名、娄底好人名。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1个单位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面推动乡村移风易俗,新化建设个乡风文明试点新村,油溪桥村成为全省唯一入选《首批21个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名单》的典型案例。

新闻舆论引导能力加强。主题宣传声势更大,精心策划和做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纪念改革四十周年、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等主题宣传,5年来,累计在央省主流媒体发表正面宣传稿件2万多篇(条),肖光盛、黄国雄、刘新红、杨建一、黄黎明等好人好故事刷爆全网全屏。媒体融合迈向纵深,逐步做到新闻视频化、移动优先化、活动直播化,全市5个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加速建成,娄底日报社和娄底新闻网实现报网融合,建成娄底日报“中央厨房”。网络舆论引导更加有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娄底日报社改版升级推广的“新娄底”APP客户端荣获“全国地市融媒体客户端传播力十强奖”,市广播电视台完成3个电视频道高清化改造和“无限娄底”APP升级,全媒体直播车投入使用。组织“新春走基层·直播奉噶山”“直播天门”等新闻扶贫活动,“新化红茶”成为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告精准扶贫产品,在央视央广18个频道播出,取得良好成效。

文艺精品创作精彩纷呈。文艺创作精品纷呈,出版文艺著作余部,发表文学作品2万余篇,获国省奖项多次,有3人入选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书法创作喜结硕果,百余人次的作品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国展中入展,有3人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扶持。中书协会员达到67人,位居全省前列。美术创作人才辈出,涌现了邹传安、王憨山等全国著名画家,在国省级美术作品展中多次入展作品位居全省市州前列。音乐舞蹈风生水起,歌曲《源》《你的手儿很温暖》入围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梅山印象》等一批音乐舞蹈在全国各类大型汇演比赛中获得金银铜奖项20余次,在全省各项文艺活动中获得金银铜奖多次。戏剧曲艺不断突破,现代花鼓戏《乡里乡亲》获湖南省第五届艺术节“田汉新创剧目奖”;大型湘剧《烧车御史》获湖南省第五届艺术节“田汉大奖”,并举行全国巡演,演出场次达余场次。摄影创作快速发展,摄影作品获国家级奖62个,省级个。民间文艺特色鲜明,获得5个中国民协授予的国家级奖牌和2项荣誉称号。

文化民生事业不断改善。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图书馆6个、分馆54个,设置率达78%;文化馆6个、分馆51个,设置率达74%;博物(纪念)馆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体站85个;全市个村(社区)建成合格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合格率%;公共文化场馆(站)均免费开放。新装广播喇叭个,建设县级播控平台1个、乡镇播控平台30个、村级广播室个。完成直播卫星“户户通”用户户,占全省四分之一。完成省级节目数字化覆盖台站2座。新改建多功能运动场6片、社会足球场49片,建成体育场地处(体育馆15座,运动场个,游泳池30个,训练房个)。实施群众文化惠民工程,组建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2万余名业余文艺爱好者经过培训成为文艺工作者和志愿者。《牡丹亭》等高雅经典传统剧目走下“云端”走进群众。

文化传承保护扎实推进。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市级非遗文物保护单位由12处增加到35处,完成了“蔡和森蔡畅故居”“红二军团司令部新化旧址”“李聚奎故居”“楚怡工业学校新化旧址”“罗盛教故居”等维修工程项目。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量明显增加,全市共有50个非遗项目,各级传承人43人,新增国家级项目2个,省级项目2个、市级项目24个、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4人、市级传承人17人,建成非遗传承馆所12处。全面启动非遗进校园工作,评选出20所非遗传承学校,举办了首届全市非遗进校园成果展。

表1:—年全市文化体育与娱乐公共财政支出情况

文化产业发展提质换挡。实施“文化名家”“产业名企”“创意名品”“特色名园”“文旅名镇”工程,文化与工业、农业等产业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十三五”,全市举办“对接一带一路·加速提质发展”文化产业走进西安专场推介会等年度招商主题活动4场次,引进特色文化产业项目35个;举办文化改革发展基础人才能力提升班、“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各类专题培训班15场次,培训文化领域专业人才近0人次;组织赴台湾、上海、深圳等地开展交流考察活动5场次;参与深圳文博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展会活动3次;精心举办娄底市首届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溪砚、棕编等系列地域文化产品在各类评比中获得金银铜奖。全市文化经济政策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得到增长。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文化新业态新技术应用不断加强,文化产业投资屡创新高,文化走出去亮点频出,新化文印和万宝新区移动互联网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新印科技、茵浪体育、湘谷科技、叶家军等文化企业茁壮成长。归古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土坪墨香国学文化园等文化产业集聚区招商项目示范效应初显,提升了文化产业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截止到年,全市达标入统文化企业家,实现营业收入72.39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年的3.8%提高到年的4.53%。

文化旅游产业加速融合。强力推进湄江旅游区、曾国藩故居、紫鹊界梯田创建国家5A级景区。“十三五”期间,新创建2个4A级景区、11个3A级景区,新增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3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43家、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点)58家,全市现有国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21个(其中:4A级6个,3A级15个),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家(其中五星级22家、四星级52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线路10条(其中:大湘西精品线路2条),7大旅游品牌形象影响力逐渐扩大,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湘军故里·传奇娄底”旅游品牌日益深入人心。聚焦解决乡村振兴中乡土文化如何创新传承发展问题,着力唤醒优秀乡村地域文化、盘活优质乡村文旅资源、打造优秀乡村乡风文明、创新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探索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搭台、市场引路、资本下乡、人才唱戏、乡风文明支撑”的乡村文旅产业振兴之路。至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9亿元。

文化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全力推动媒体融合、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等66项文化体制改革,出台了《关于推进媒体融合打造娄底新型主流媒体的实施方案》《关于支持市直新闻单位引进专业人才和深化薪酬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等30个重要文化体制改革文件,着力化解国有经营性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难题20余个,全市文化体制改革较有特色和影响。

第二节发展机遇

“十四五”,全市文化改革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和面临重大调整的历史窗口期。从时代角度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市所处大环境没有变,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明确湖南“三高四新”发展战略,对全省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湖湘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做出重要指示后,省委迅速出台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的决定》,提出“要立足湖湘文化底蕴和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这对我市文化改革发展是重大利好,将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大繁荣,产业大发展。从现实需求看。我市文化改革发展虽取得一定成就,但应看到随着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人们文化消费意愿愈发强烈,文化消费能力大幅增强,对文化服务的质与量要求更高,而与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比,全市文化建设在城乡二元、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和不同阶层之间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为娄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预留了空间,提供了动力。从转型基础看。随着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市由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向更高水平建设全国文明城市转变,由一城争创向全域创建转变,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建设文明幸福城市,这为全市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新定位。同时我市被定位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拓展区和辐射区,市委市政府在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提出由“地下挖煤炭”向“地上挖文化”转变的发展理念,全市干群思想由“重工业城市难以发展第三产业”向“重工业城市应该发展第三产业”转变。各级党委政府更加注重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微观调整,发挥长株潭一体化建设成果在文旅产业等方面的溢出效应,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将文化产业等三产业引入城市空间,这为建设有文化品质的新娄底奠定了基础,拓宽了空间。从支撑体系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开展,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为文化科技的关键性节点,娄底抢抓有利契机,推动建设全省首家移动互联网产业园、首家区块链信息技术产业园、联创小镇大数据谷等,依托互联网信息产业、现代文印产业领域娄底籍知名企业家众多优势,成功招引陌陌、新印科技等文化企业返乡投资,这为科技赋能娄底文化发展,优化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升级文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供了支撑。

第三节现实挑战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市文化改革发展面临很多挑战,主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压力。我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已出台的《高质量发展指标考核体系》中文化改革发展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市文化改革发展短板突出,文化民生事业欠账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备,城市文化综合体和各类文化场馆建设滞后,优秀地域文化挖掘传承保护开发不够,基层文化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文化惠民覆盖面窄、形式单一,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充分,基层群众特别是偏远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一等;文明程度长期面临着“软环境不够软,硬环境不够硬”的困扰;文化产业长期面临着市场主体少、发展结构差、产值总量低、重点项目缺等问题,发展粗放式、分散式、无序性问题长期存在。必须在认真研判重大趋势性变化基础上,推动形成全市文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绩效评价体系,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区域竞争式发展的压力。各市州正不断加强文化投入,推动文化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从精神文明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看,我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后,其他市州相继发力,推出一系列文明创建重大工程项目,给我市更高水平建设文明城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带来巨大压力。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看,各市州竞相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长株潭地区资源虹吸效应凸显,其他地区差异化发展思路清晰,成功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文旅产业项目,娄底发展空间被挤压,必须全面发力,加大投入,补齐短板。三是县域不协同发展的压力。受重视程度、条块分割、资源分散、文化差异影响,全市文化改革发展一盘棋格局没有形成,县市区文化改革发展快慢不一,高低不齐,虽各有侧重,但木桶原理、孤岛效应客观存在,不利于娄底发挥独特区位优势,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中做出文化改革发展应有贡献。

第二章发展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服务“三高四新”战略,推动“四个城市”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传承发展优秀地域文化,强化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和综合治理水平,为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做出娄底文化贡献。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注重结合时代要求。以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点,破除影响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事业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制度藩篱,提出发展新思路、新举措、新政策,不断解决好当前我市文化改革发展领域的薄弱环节、普遍问题、突出短板。

坚持全域统揽,注重凸显地域特色。注重一盘棋谋划,一张网规划,强化部门横向衔接配合、市县纵向步调一致。注重常态化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注重推动全域文明创建,注重推动文旅全域深度融合,注重推动事业产业全域协同,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各行业领域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工作举措整体有序。

坚持融合发展,注重突出项目带动。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工业、旅游、康养等融合发展,抢抓全域文明创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湖湘文化之路”“红色革命之路”“精准扶贫之路”等精品旅游路线和标志性项目建设机遇,大手笔、高起点谋划一批文化事业产业项目,推动文化改革高质量发展。

坚持价值导向,注重发挥两个效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即注重发挥文化改革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发推动作用,同时也注重发挥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供给的作用,努力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双赢。

第三节发展目标

二〇三五年远景规划目标:到年,基本建成文明幸福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内知名康养度假文化旅游目的地。市域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体系比较发达,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全市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地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娄字号”文化品牌创建取得显著进展,主要文化发展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十四五”规划目标:到年,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优秀地域文化得到弘扬,主要文化发展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得到增强。

一是思想理论武装和全域文明创建得到新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科理论宣传普及和智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取得显著成效,更高水平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雷锋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新突破,建成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全域文明创建全面铺开,乡风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二是文化事业建设呈现新气象。体现娄底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共文化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匹配。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更加活跃繁荣,一大批凸显时代精神,反映重大成就,符合人民需求的精品佳作涌现。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现代全媒体传播体系。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和结构布局明显优化,做优做强做大一批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1.5%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以上,建成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含广告产业园与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个,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旅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发展,力争创成国家5A级景区1个,初步建成全国知名的新兴文旅目的地。

四是文化传承创新实现新突破。优秀地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项目得到充分保存。娄底文化融城步伐加快,对外文化交流稳步拓展,娄底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加快形成。

五是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微观运行机制不断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文旅融合、事业产业融合发展体制得到加强。

专栏1:“十四五”规划目标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主要指标体系

第三章强化思想理论武装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管理,深入开展理论武装工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一节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推动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学习教育,创新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模式,健全巡听督导等制度,推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创新屋场会、微宣讲、五老宣讲团、理论大讲堂等理论宣讲载体,加强“学习强国”平台推广使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活动,依托党校(行政学院)等阵地,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宣传教育,不断浓厚理论宣讲学习氛围,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二节加快构建具有娄底地域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高地

健全社科成果评审办法和流程,搭建社科成果应用平台,加强社科成果应用监测评价和绩效奖励,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加强智库建设,在全市打造一批专业特色智库,培养一批社科理论人才,建设一批社科研究基地,形成一批社科理论成果,争创一批省级重点智库。强化社科普及宣传,净化社科研究学术环境,浓厚社科理论研究氛围,畅通社科理论研究成果发布渠道,搭建智库专家参与重大工作决策咨询平台,鼓励社科理论工作者提高综合能力,更好立足、研究和服务娄底。

第三节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管理

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使其始终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坚强阵地,强化党委(党组)书记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述职评议和专项巡察制度,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推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教育培训重要内容,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提高学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加强课堂教学、学术交流等活动管理,防范和抵御意识形态渗透。做好宗教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发挥宗教团体在党委政府联系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桥梁纽带作用,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抓好文艺创作和文化生产的导向管理,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探索推进文化企业社会效益量化考评,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内容管理,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机制,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研判,维护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安全。

专栏2:思想理论学习宣传普及平台建设计划

第四章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全市社会文明程度。

第一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全过程,融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过程,立法实施《娄底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制定《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具体实施意见,推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机制。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以“我们的节日”为载体,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引导党员干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和践行者,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组织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等群众性主题教育和纪念活动,推动党员干部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把青少年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穿育人全过程,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育人全过程,依托蔡和森纪念馆、蔡和森蔡畅故居、成仿吾故居、李聚奎故居、贺国中故居、罗盛教纪念馆及故居、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楚怡高级工业学校新化旧址、全省第一个工矿企业党支部旧址、中共大村地下党支部等资源,形成各类学校与爱教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共建共享机制,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走进红色课堂·传承红色基因”研学活动,有序组织中小学生到爱教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日团日队日、成人仪式等活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增强“娄底文化认同”,增进“娄底文化意识”结合起来,筑牢社会各界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娄底而奋斗的思想基础。

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争创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齐抓共管机制,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工程,引导青少年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积极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二节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推进全域文明创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准确把握创建指标和测评体系,完善动态化管理机制和办法,更高水平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做实“绣花”功夫,树牢经略城市理念,实施问题整改项目化、项目落实责任化,责任清单具体化,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建管水平。加大县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力度,强化各级党政领导责任担当和争创意识,推动全市文明城市创建由一城创建向全域创建转变,总结推广市中心城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经验,指导各县市提升省级文明城市建设水平,加大涟源市撤市设区后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力度,支持冷水江市、双峰县、新化县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健全发挥各级各类文明创建先进示范引领作用机制,完善文明单位评选管理办法及细则,加强对文明创建活动的调研和考察,建立全程监督机制,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工程,推进全市文明社区(小区)、文明窗口单位、文明风景旅游区、文明集市、文明餐饮示范店创建活动,全面提升文明创建工作引领力。

拓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载体。抓好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网、文明餐饮、文明观赛(影)等文明风尚行动,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交往、公共场所中的文明规范。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方法手段,推动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塑造淳朴民风,发挥农村“四会一约”作用,倡导形成城乡居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新风尚。总结推广油溪桥村乡风文明建设经验,改变农民精神面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设立书香娄底平台,建设书香社会。建设科普文化公园,开展全民科普活动,通过全国科普日、科普宣传周、建立科普教育基地等,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破除迷信和陈规陋习。开展爱卫运动,强化节水宣传,组织节水型单位和家庭评比,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绿色卫生生活习惯。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编制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心所站工作规划,合理设置主要内容、工作规程、工作标准和评价体系,整合文明单位、社会组织、志愿协会、市慈善总会等开展文明实践,打通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工作机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引导机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成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泛舞台。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用好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城市志愿服务文化公园,打造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站点,提升“上梅红”“乐坪乐”“长青藤”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品牌内涵,擦亮“娄底红”志愿服务品牌。

第三节创造崇德向善道德环境

选树崇德向善先进典型。形成崇尚英雄、尊重模范、学习榜样的良好社会风尚。开展最美教师、村官、医生、乡贤、婆婆、媳妇和青少年等“最美”系列评比活动。建立国省重大先进典型跟踪宣传报道制度,持续发布“娄底好人榜”,选树“中国好人”“湖南好人”,弘扬各行各业凡人善举。深化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完善道德典型褒扬激励机制,出台《市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礼遇和帮扶实施办法》,树立“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营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道德环境。

打造家风家教文化品牌。弘扬中华优秀家风家教文化,将“家风家教国学教育”等引入社区、农村、学校、课堂和机关,大张旗鼓开展全市性“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以优秀家风家教文化建设为统揽,着力打造曾国藩八本家风馆、珠山公园贤母文化馆、双峰女杰文化广场、和森红色革命家风馆、上梅好家风一条街、乡村乡贤家风家教讲习堂等家风家教场所,实施“乡村美丽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墙建设工程,开展“娄底好家风、好家训、好家书”征集评选活动,引导全市广大家庭积极参与文明家庭创建,在全社会形成注重家风家教的浓厚氛围。

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倡导诚信文化建设,打造以诚信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建立“社会诚信档案”,在村(社区)建设信用银行,推行信用积分制度,建立对社会失信问题公开曝光惩戒机制。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推动网络综合治理,加强电信网络诈骗综合治理,净化网络道德环境,规范网络诚信体系建设,维护网络道德秩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专栏3:社会文明程度七大提升工程

第五章推动新闻网络出版广电影视事业发展

坚持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清单项目,提高新闻出版广电影视公共产品服务供给能力和管理运行水平,不断增强群众用网络、看电视、听广播、读书报、观电影等基本文化权益保障能力。

第一节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一体发展,坚持移动优先,坚持科学布局,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市县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造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市县主流媒体,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牢牢掌握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媒体的领导权和舆论引导的话语权。旗帜鲜明、守好阵地,开展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宣传阐释,紧绕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把准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深入开展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营造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建设“四个城市”昂扬向上的主流舆论强势,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健全重大宣传报道一体化统筹机制,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频共振,内宣与外宣共同发力,不断提高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宣传报道水平,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强化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头条”建设,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

推动主流媒体管理创新、渠道更新、内容革新,科技求新,探索建设新型传媒集团。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加快深度融合,着力打造融媒体服务、智能化传播的新型主流媒体,实现内容产品、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努力做到管理创新、渠道更新、内容革新,科技求新,形成一体化的组织机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坚持新闻立台,优化采编流程,强化内容建设,打造精品栏目,生产全媒体产品,提高内容供给、产品生产、信息传播和服务能力,提高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专业品牌水平。适应移动化、视频化、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和权威信息发布,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创新一体化配置资源,层次化分配利益的运行管理机制,探索推动主流媒体内容生产与市场经营形成即相互依托,又独立运行的体制机制,建设以市为主、市县一体、具有较强实力和传播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市域传媒集团。统筹建立科学、量化、统一、群众可参与的绩效评价体系,激发媒体运营人员积极性,加强短视频、微电影、网络剧、创意广告等服务内容生产制作能力,打造更多群众喜爱、刷屏热传的作品,强化传媒集团的造血功能和发展能力。

强化热点话题引导和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全面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网上网下社情民意收集研判机制、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民众诉求表达与政府回应机制、多元主体民主协商与协调沟通机制等,围绕学位、床位、车位、厕位等群众急难愁盼的热点问题加强议题设置,精准有序引导,有效回应关切。健全重大决策舆情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建设,努力将负面舆情内控在萌芽状态。强化应急响应和舆情联动处置能力建设,落实落细宣传部门牵头的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压紧压实涉事地方和部门舆情应急处置第一责任人责任,推动事件处理和舆情处置协调开展,形成合力。健全新闻发布制度体系,加强全市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推动新闻发布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围绕党委政府重要会议、重点工作、重大活动和公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7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