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规范绿色金融第三方评估认证势在必行

本报记者龙昊

近日,江苏省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服务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不仅标志着该省财政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政策体系正式建立,也表明了中国绿色金融尝试的深入推进。

所谓绿色金融,国际上也称为环球金融、生态金融或称为可持性发展金融。指推动绿色金融是为了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包括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成为中国新时代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思路。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指意见》,提出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碳金融等各领域的绿色金融体系。

基于完善的顶层设计支撑,中国成为全球首个由政府部门制定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随之,一系列的绿色金融尝试徐徐展开,增长迅猛。年,中国发行绿色债券亿元,年,中国绿债发行亿元,同比增长7.55%。从全球来看,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亿美元,年将超过亿美元。

不仅仅在中国,绿色金融也已成为全球的发展共识。年,G20峰会将绿色金融写入G20峰会公报。刚刚揭晓的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在气候变化经济学领域颇有贡献的诺德豪斯教授,也表明全球对于绿色发展的重视。

对于如何有效实施绿色金融,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董事长兼院长束兰根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加快规范绿色金融第三方评估认证势在必行。

当前,由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及环境治理重点的不同,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与国际主流存在不少差异,导致绿色金融在实施中缺少衔接,甚至阻碍了绿色金融产品生态链的构建。

以绿色债券为例,束兰根说,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绿色债券原则》和CBI《气候债券标准》。目前中国绿色债券的标准界定也有两种,一是人民银行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二是发改委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两者大致相同,但在资金用途上尚有差异。这些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投资人对绿色债券的评估。

束兰根表示,“根据CBI研究,中国绿色债券缺少独立的第三方评估认证,纵使有认证的,比例也在下降。年和年在未经第三方认证的绿色债券中,绿色企业债分别占未经第三方认证的71.43%和55.26%。由于缺少第三方认证,造成发行人自行定义绿色,形成‘贴标’与‘未贴标’。在发行后的资金用途监控上,国际上采用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或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来进行管理,而国内发行后的资金用途是由发行人自己管理。另外,国内提供绿色债券认证的机构比较杂,其中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以及环境咨询机构占居主力。”

对于上述种种不足,束兰根建议,当务之急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完善。

一是加快绿色债券的标准统一。国内不仅要规范绿色金融债、绿色企业债、公司债、绿色ABS、绿色PPN、绿色ABN等融资品种与工具,同时要加快与国际绿色债券标准的接轨,让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发行绿色债券。

二是加快规范第三方机构对绿色债券发行的评估认证。束兰根认为,目前上述机构中认证机构的评估标准不一、方法不一,导致投资难以进行横向对比。另外,大部分评估认证是由信用评级公司同时进行的,存在专业性缺陷。内地可以借鉴香港的做法,香港绿色金融认证计划由香港质量保证局于年1月正式推出,为绿色债券发行人提供第三方合规评估。

束兰根表示,在绿色金融评估认证规范管理上,可以未雨绸缪,尽快出台《关于规范绿色金融评估认证机构管理办法》,从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的准入门槛、评估标准、评估方法、绿色资金募集后的使用、第三方监管等方面进行规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