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认定首批个产业集聚度高、生产标准高、出口附加值高、品牌认可度高和综合服务水平高的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为提升中国出口农企实力、增强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迈出坚实一步。
对此,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有关专家,解读此次基地建设的意义和战略考量,探讨打造国际品牌、完善出口产业链价值链路径,为提升中国农业国际贸易地位和全球竞争力支招。
专家们一致认为,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的认定和发展,必将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
首批基地认定正当其时——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此次基地建设是提升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稳定农业外贸基本盘的有效举措,更是塑造农产品品质、打响中国品牌的主动作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卞靖说。
“数据显示,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7亿美元,同比增32.9%,创历史新高。”卞靖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农产品贸易大而不强、国际竞争力仍有待提升的问题。此次基地建设,可有效整合现有支持政策,加快培育形成一批面向国际、品质较高、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企业。
“自年起,中国农业贸易进入逆差期,且逆差额呈逐年扩大趋势,逐渐形成了适应基本国情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净进口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净出口的农业贸易格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国际情报室主任、副研究员张学彪说,近年来,中国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等农产品进口仍保持高位,而由于生产成本攀升,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出口优势有减弱趋势,“大进小出”成常态。因此,要通过基地建设继续发挥和培育农业比较优势,对接国际质量标准,巩固优势农产品出口渠道,稳定重要农产品全球供应链。
“建立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刘艺卓说,基地将主攻出口软实力建设,在贸易便利化、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贸易政策,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农村经济与地区发展业务部处长、研究员级高级经济师王艳华认为:“此次基地评选,既是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参与国际竞争、树立中国农业品牌形象的一次实操,同时也是运用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倒逼中国国内发展高品质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现实需要。”
“当前,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高成本、高关税、人民币汇率升值等诸多压力,未来几年,很多出口企业将面临‘淘汰赛’。那些具备长期研发投入、高质量供应链管理水平,以及善于灵活运用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新发展。”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欧孟说,首批基地的认定正当其时,为众多出口农企树立了标杆。
改变“单打独斗”,获取更多外部资源支持——
树品牌、强认证、建联盟,助推企业更具“国际范”
近年来,中国已有的一些农产品出口基地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在开展国际认证认可、加快国际标准普及应用、打造国际品牌和提升出口产业链价值链等环节上,这些基地仍存在短板。
卞靖认为,中国部分出口农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附加值较低,拥有知名度高的自主品牌较少,海外营销网络不健全,“拼价格而非拼品质”的现象仍然存在。借助本次基地建设,以基地为依托,在持续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增强营销设计能力,加快获得相关国际认证认可。
“国际认证既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身份证明,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某个国家、地区或特定市场限制某种商品的技术壁垒。中国作为国际贸易组织的一员,遵守国际标准和规则,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必然。”王艳华说,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产区生产标准还达不到出口产品的要求,生产标准与国际标准不对接,市场认可度低,加之农产品价格竞争优势不明显,农产品出口难度较大。通过国际认证,可以倒逼企业在生产行为、投入品品种数量、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更具“国际范”。
“目前许多国内农产品出口基地已经通过ISO、HACCP、犹太KOSHER、伊斯兰HALAL等国际认证,在建立全程可追溯体系、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等方面也做了较大投入。”欧孟认为,要加速补齐短板,企业必须改变“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第三方市场机构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通过打造生态圈来获得更多外部资源的支持。
对此,张学彪提出三点建议:完善国家财政、金融、保险、检验检疫等政策,确保各政策综合发力,并与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等形成协同发展态势;发挥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农业对外合作研究智库以及驻外农业外交官、商会协会等不同渠道信息资源优势,继续健全并发布农产品贸易资讯、行业监测等信息;鼓励科研院校、科技企业与国贸基地建立战略联盟,引导智力、资金、科技成果向基地集聚。
改变“加工率低、附加值低、特色不明显”出口局面——
发挥基地“领头羊”作用,带动更多市场主体整体提升
中国是世界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出口优势农产品主要集中在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以及食用菌、籽仁等特色农产品和调味品、宠物食品、糖果等加工产品。
“但目前,中国外向型农业正处在前有发达国家高关税、高技术壁垒围堵,后有低成本新兴经济体追赶的局面。与美欧等传统农业强国相比,中国农产品加工率明显偏低,特别是深加工产品较少,导致出口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特色不明显,容易被替代。”卞靖说,通过此次基地建设,将在原有出口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出口布局、提高产业集聚度、强化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国际标准的应用普及,提升中国农产品品质特色和市场价值。
王艳华认为,近年来,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基本自给的前提下,中国进口农产品品类、数量日渐增多,贸易额逐年攀升,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对此,中国提出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而首批基地的建立,将依靠标准对接、品质对接,依靠加工品和深加工品,有效应对国际农产品冲击,维持和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
“中国鳕鱼等水产品出口行业的部分原料依赖进口,疫情、海运费上涨等因素导致水产品企业受到很大挑战。通过基地建设,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有力方式之一。”欧孟说,这将推动政府部门更加重视基地对于外向型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基地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基地在建设中,要借鉴德国精准农业、荷兰高产值深加工等先进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在智慧农业、循环经济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同时要更加重视良种等基础性研究对于基地发展的作用。
“通过基地建设,将有助于破除稳农业外贸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市场主体的制度性成本,激发市场活力,把基地建成农业贸易政策集成和先行先试的载体与平台。”张学彪说,要发挥基地“领头羊”作用,通过与国际市场衔接,把国际要素、先进理念、优质服务、品牌效应及时传导给国内更多市场主体,实现整体提升、协同发展。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