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滋养亿万农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源头活水。近年来,东平县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兴县、绿色发展”目标,集聚资源、因地制宜,用好用活衔接资金,以产业增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民持续增收,建设产业兴旺、农民致富的新农村,乡村振兴的动力越来越足,活力越来越强。
“三稳棋”,守家底:衔接资金运用好,产业发展显成效
走进东平县商老庄乡科海菌业菌包基地,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搬运菌包。据车间工人介绍,现在每天的菌包发包数量在包左右,在种植旺期菌包的总发送量最高可达-万包,近销济宁市、聊城市,远销至安徽、山西等省外地区。
东平县商老庄乡科海菌业是由当地农民商城军、商成龙兄弟创办的,主要经营食用菌、蔬菜、农作物种植、加工和购销。县乡村振兴部门为支持当地企业发展,发挥企业助贫脱贫作用,-年,先后投资扶持资金万元,年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拨付衔接资金万元建设冷暖式羊肚菌种培大棚11座,总面积达平方米。目前,科海菌业形成了黑木耳、羊肚菌两大主导产业,打造菌种培育、种植、加工一条龙产业格局,可实现总产值1.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元以上。建立起“企业+租金+务工+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农户嵌入企业发展链条,共享发展成果。流转土地租金户均增收元,提供季节性用工总数达到多人次,项目分红带动10个贫困村户年人均收入增加元。家住商老庄乡大安山村的脱贫户吕凤廷,从年开始种植木耳,每年增收2-3万元,成了脱贫致富的明星户。利益联结机制的推行,提高了就业率,增加了群众收入,让群众吃上定心丸。
这只是衔接资金扶植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年,全县投入专项资金3.05亿元,建设项目个,累计实现收益万元,其中年实现收益万元。为使脱贫攻坚期建设的产业项目持续发挥带贫作用,东平县下好“三稳棋”,守好产业家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稳”规范提升,按照“四个规范”(项目建设规范、资产确权规范、项目运营规范、收益管理规范)的要求,加强往年项目规范管理,县乡村联合监管,管好资金流通、做好资产管护,每季度定期检查巡查,及早排查解决风险隐患,确保项目资金、资产不流失。“二稳”到期续约,县乡村振兴部门绘制项目到期日历表,为各乡镇(街道)提供项目合同到期续约提醒服务,对更换经营主体的项目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设指导,确保项目稳定运营不断档。“三稳”确保收益,在收益集中收取月,每日调度通报各乡镇(街道)收益收取进度,通过实地调研、电话沟通等方式督促按约缴纳,保障贫困群众重要收入来源。“三稳棋”守住了奋斗6年的产业基底,守住了群众增收的命脉,也守住了产业振兴的坚实基础。
“三举措”,提质效:衔接资金作酵母,产业富民促振兴
近日,在沙河站屈楼村蔬菜种植产业园里,新品西红柿陆续成熟,一个个西红柿鲜红透亮,像盏盏灯笼挂满枝头。该产业园投入衔接资金万元、整合资金约0万元进行建设,现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亩,近两年的亩均纯收入在1.1-1.5万元之间,吸纳当地农民就业余人,人均务工收入增加0余元。
沙河站镇按照“产业富镇”目标思路,主动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利用衔接资金、涉农资金、社会资本共计4余万,规划实施了屈楼、柏村集、曾庙三个设施产业片区建设,突出发展大拱棚蔬菜、南瓜、胡萝卜、葡萄等特色产业。全镇建成冬暖式大棚15个,大拱棚多个,中小拱棚余个。年末,全镇农民合作社64家,家庭农场个,正合家庭农场、正泰家庭农场蔬菜获得绿色无公害认证,前河涯蔬菜科技公司获得葡萄有机认证,被推荐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
这是东平县发挥衔接资金“酵母效应”聚合政府资源、社会资本合力发展经济的一个典型实例,近年来,东平县抢抓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机遇,积极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做精做优现代产业,全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年,东平县安排衔接资金余万元,整合涉农资金万元,吸引社会资本万元,通过培育经营主体、构建载体平台、创建优质品牌“三举措”,扶持乡镇(街道)发展高效特色产业。
培育经营主体。强化龙头带动,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县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7家,上规纳统企业21家。梯门镇东瓦庄果蔬康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辐射带动余户群众发展特色种植,同时每年提供全年就业岗位余个、临时就业岗位余个。东平街道望驾村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园成立水果萝卜采摘园,吸引周边群众前来休闲娱乐,使生态观光旅游、亲子家庭成为助力产业发展新亮点。
构建载体平台。坚持规模化发展、专业化布局、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推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要素聚集,构建高标准发展载体平台。衔接资金推动特色农业扩面提质,梯门镇、沙河站镇、东平街道、接山镇等乡镇(街道)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年内设施瓜菜面积4万亩,3-5年内新发展特色农业20万亩。旧县乡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统筹产业发展、就业带动、环境整治、乡村治理、人才培养和巩固成果等六大方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老湖示范区为首批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投资2亿元建设了亩水利移民扶贫产业园和凤凰产业园,15家网绳加工、服装加工、工艺品编织企业入驻,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创建优质品牌。东平县突出特色品牌培育,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特色产业向绿色发展、品牌发展转变,谋求发展新路径。梯门镇东瓦庄村注册“馋嘴王”商标,安山大米、彭集花生、土安西瓜、大羊薄皮核桃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东平湖大青虾、东平湖鲤鱼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东平湖10类水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全县“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70余万亩,优质优价,畅销全国。
“四探索”,话振兴:衔接资金用途广,助民走稳致富路
乡村振兴不是单方面的振兴,而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生态振兴是支撑,人才振兴是关键,文化振兴是动力,组织振兴是保障。
近期,一则《东平首届国际飞车艺术暨灯光夜游文化节盛大开幕,游乐免费玩》的文章火遍了整个东平朋友圈,豆瓣游乐园盛大开园。豆瓣游乐园的前身是老湖镇凤凰旅游拓展训练中心,年投资万专项资金建设,经后期改造升级建立豆瓣游乐园,带动周边5个村户人致富增收。豆瓣游乐园开业至今游客络绎不绝,为老湖镇旅游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年,东平县整合各级衔接资金1.28亿作助燃剂,点燃产业发展动力引擎,积极推进生态、文化、人才、组织发展途径四大探索,激活四大振兴驱动中枢,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以生态为根,促美丽宜居。引入中国林业集团项目,湖内发展“保水渔业”,湖外推行大水面生态养殖,年加工7余吨渔产品,以水养鱼、以鱼净水,打造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模式。新湖镇探索推进水田改造,形成占补平衡指标2亩,实现收益3亿余元,大力发展小龙虾“藕虾套养”,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昆仑山景区获评国家4A级景区,南堂子、史楼、浮粮店等村庄美若画屏“一步一望一重天”,探索生态振兴发展之路,让万余名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以人才为本,促生活富裕。广辟引才育才用才渠道,推动各类人才在乡村建功立业。吸引在外人才回乡创业,开展“乡村之星”评选推荐,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落实乡村人才职称评聘倾斜政策,13人获评“齐鲁乡村之星”,拥有省级服务乡村振兴继续教育基地1处、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1处,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人以上,名新型职业农民获评高、中、初级职称,今年已为99名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办理中、高级聘任,一大批产业项目由乡村实用人才和返乡创业人才领办创办。旧县乡王古店五村返乡创业女青年潘婷,脱下西装换农装,改造家乡一片多亩的荒山,让荒山变青山,干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业绩。“东平湖一姐”解庆丽等“新农人”让间地头变身直播间,链接了乡村与城市,电商带货让乡村经济焕发新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风景。
以文化铸魂,促乡风文明。做好“塑形”“铸魂”结合文章,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旧县乡省级民宿集聚区,带动乡村旅游多业发展。东平街道塘坊村深挖当地生态、文化资源,走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大宋不夜城火爆十一黄金周,点亮文旅夜经济。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擦亮大运河体育旅游特色示范活动品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村级全覆盖,社区“幸福食堂”烹出幸福滋味,“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涌动城乡,“百姓大舞台·我是大明星”等文化惠民活动精彩纷呈。今年新增文明村镇省级5个、市级30个,移民馆、民俗馆、家风馆等一批乡村记忆工程留住乡愁、守住乡情。
以组织为基,促治理有效。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强基固本,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实施支部书记“头雁领航”工程,设立支部书记乡村振兴擂台,举办“东原讲坛”,持续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筑牢战斗堡垒。银山镇耿山口社区耿进平、梯门镇东瓦庄村王兴宝、东平街道无盐村万忠华、沙河站镇屈楼村马正合等一批先进党支部书记代表带领群众打开了乡村发展新局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达到个,占比99%,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消除,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92.1%。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提级监督,“三资”管理平台完成资产录入个村、资源录入个村、经济合同录入个村,推动“三务”公开信息化、规范化、透明化。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东平县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用衔接资金撬动全面乡村振兴发展大局,引领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共筑全县经济发展新格局,带给老百姓更殷实的物质生活、更丰富的精神享受、更优美的生态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勤劳勇敢的东平人民以奋斗为笔,以汗水为墨,以乡村为卷,书写着衔接乡村振兴的东平答卷。(东平县乡村振兴局庞国秀)